重慶彭水·郁山老鎮古鹽遺址
郁山老鎮古鹽遺址
離開聯合鄉,我們去了郁山鎮。郁山鎮東有伏牛山,北有嚴家山,南有鳳凰山,西鄰郁江。鎮上的同志把我們帶到了太平橋上,給我們介紹郁山鹽的歷史。
橋頭有一石碑,上刻“七修太平橋序”,講的是郁山鎮太平橋創自清雍正七年,迄今已近三百年,其間幾經洪災,而又幾經復修,可惜每況愈下,致其面貌遠不如原樣規模壯麗可觀……,2001年郁山鎮老百姓捐款捐物,重修此橋,5月動工,10月竣工。據資料記載,太平橋有一副對聯“劍戟擁仙槎,請纓東下三千里;河山迎使節,敲鐙南來第一橋。”講的是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五月,云貴總督勞崇光班師回朝,路過郁山古鎮時,為太平橋竣工落成所寫的。他把太平橋推作“第一橋”,其詞雖有溢美之意,但也可概見此橋之不一般。
看了橋,又說故事了。站在太平橋上就可以看見郁河邊的老鹽廠廢墟。郁山鎮歷史悠遠,以鹽丹文化為代表的黔中文化底蘊豐厚,境內留下了大量的歷史遺跡和珍貴文物。郁山鹽產量,據《四川通志》記載,明代洪武年間納稅鹽2268擔,弘治年間年產鹽7320擔。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產鹽1萬擔。到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產鹽10萬擔。民國時期,建成歧井、怡興兩井,鹵水日產量數千噸。抗日戰爭時期,年產鹽5萬擔左右。解放后,先后打鑿黃泥泉、田壩、新皮袋和郁山一、二深井,日產高濃度鹵水2000立方米,產量一直保持在年產8萬擔以上。1981年郁山鹽產量曾達到476噸,供給渝鄂湘黔38個縣。1983年,郁山鹽因含氟太高而停產。如今,我們所看到的只是鹽廠的廢墟了。
順河老街是郁山鎮的古街了,以其石板街、烽火墻、老店鋪而呈現。但古街保護的不好,已經難有古鎮之風格。當地鎮政府準備打造古鎮,以促進旅游。不過,鎮上的一家理發和澡堂很值的保留。還是五六十年代的理發椅,還是那個年代的澡堂。如今,那理發的椅子照常在理發中發揮作用,澡堂還是在供鎮上的老百姓洗澡。房上的電扇年代稍往后一點,但依然在不停地轉悠轉悠。
郁山鎮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山區小鎮。長期的共同生活,相互影響,相互溶合,構成了典型的郁山民俗文化。我們沒有在郁山住宿, 午飯品嘗了郁山特產晶絲苕粉、雞豆花、三香、都卷子和糯米糍粑,在集市上品嘗了郁山搟酥,薄皮厚餡,酥脆香軟,食而不膩,曾為皇室貢品。
在順河老街上,我們看見鎮上的男女孩子依然是各玩各的。男孩子們在街上擺一塊門板就當乒乓球臺, 輪流上陣。女孩子們則在順河街的土臺上打乒乓球,玩的都是開心。這郁山小妹笑的好開心,好甜。太平橋前,幾個女孩玩跳繩很是盡興。
郁山 (1)
郁山 (2)
郁山 (3)
郁山 (4)
郁山 (5)
郁山 (6)
郁山 (7)
郁山 (8)
郁山 (9)
郁山 (10)
郁山 (11)
郁山 (12)
郁山 (13)
郁山 (14)
郁山 (15)
郁山 (16)
郁山 (17)
郁山 (18)
郁山 (19)
郁山 (20)
郁山 (21)
郁山 (22)
郁山 (23)
郁山 (24)
郁山 (25)
郁山 (27)
郁山 (28)
關鍵字: 太平橋 文化 郁山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