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黔江·濯水土家族宗廟祠堂
濯水土家族宗廟祠堂
我們在古鎮老街一路走來,把掛著匾牌的古宅古屋逛了個遍。
八賢堂,原為清乾隆年間所建的進士宅第,人們用“一門三進士,四代五尚書”來形容余家的人才輩出。龔家抱廳,是我國物理學家龔沛光先生的舊居,其建筑的最大特色在于過廳上的歇山式屋頂抱廳。這種一進一抱廳的干欄建筑,在我國民居中非常少見,是土家族吊腳夫樓建筑中的稀有珍寶。汪本善舊居,是唯一透過大門和地下通道看到江景的建筑,交通與采光靈活,也是古鎮唯一有封火山墻的臨江吊腳樓。而汪本善是濯水古鎮第一個大學生,也是有機地球化學的權威專家。
光順號,是清朝時期濯水“十大號口”之一,總面積八百八十平方米,獨特的建筑格局在院內形成了一條很長的通道,而且采光很好。大門是目前西部古鎮中發現的唯一的卷斗門,是典型的古商號建筑。老街有一濯河壩講堂,因濯水過去曾叫濯河壩而得名。據說,濯河壩講堂原為樊家宅第。講堂設計嚴謹,呈梯級移位,遞次變化,并呈現出由寬敞到緊湊的規律和特色。走進講堂,雖然看不到昔日的課桌、書桌,但能深深感受到古鎮歷來重教的傳統和商儒并重的世風。講堂臨街的一面為全開放式門廳,沒設大門。兩個天井之間也沒設門。講堂外是四面無門的涼廳,立于街中,形成“涼廳街”, 供過去在講堂讀書的學生課間學習和活動之用,后來供街道居民乘涼。這里也是古鎮上唯一沒有大門和售貨柜臺的大院。
在濯河壩講堂外有一塊一米多高,寬約五六十公分的石碑。石碑立于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距今有121年的歷史了。石碑雕刻著“天理良心”四個大字。據介紹,此石碑是武陵山地區極為少見的“道德碑”。以警示古鎮商賈,經商、為人、處世之道在于“天理良心”。于是,在石碑旁立有公平買賣的情景雕塑,雕塑的賣者在出售蔬菜,他將稱菜的秤桿高高翹起,讓買者過目,以表誠信,而買者沒有去看秤桿,而是站得遠遠的,以表對賣者的信任。
作為土家族聚居地,濯水古鎮完好地保留了土家族的傳統文化。土家族人幾千年來形成的獨特的生活方式、社會習俗,無論在婚喪嫁娶、文娛游戲、鬼神觀念、崇拜禁忌、歲時節令等各個領域都保留了原始而淳樸的民俗風情。古鎮的小吃很多,豆花、豆腐腦、豆腐干、綠豆粉和“酥食兒”、“甜粑”、“團子粑”、“印頭粑”、“沖沖糕”、“油鼓兒”等等,讓人垂涎欲滴。一進古鎮,婆孫倆就在街邊油煎油鼓兒、甜粑粑等各種油煎小吃,饞的那小孫女兒嘴角兒直流口水。古鎮人的家里幾乎家家都掛著肥肥的臘肉。濯水人擅長歌舞,其山歌、哭嫁歌、木葉情歌等皆是即興創作,出口成章,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而旋律輕快、動作原始質樸的擺手舞、花燈舞更是給人爽心悅目的感受。那天,正好古鎮有個活動,開幕前,跳舞的婦女們還不忘學點新鮮的舞蹈。
濯水古鎮 (25)
濯水古鎮 (26)
濯水古鎮 (27)
濯水古鎮 (28)
濯水古鎮 (29)
濯水古鎮 (30)
濯水古鎮 (31)
濯水古鎮 (32)
濯水古鎮 (33)
濯水古鎮 (34)
濯水古鎮 (35)
濯水古鎮 (36)
濯水古鎮 (37)
濯水古鎮 (38)
濯水古鎮 (39)
濯水古鎮 (40)
濯水古鎮 (41)
濯水古鎮 (42)
濯水古鎮 (43)
濯水古鎮 (44)
濯水古鎮 (45)
濯水古鎮 (46)
濯水古鎮 (47)
濯水古鎮 (48)
濯水古鎮 (49)
濯水古鎮 (50)
濯水古鎮 (51)
濯水古鎮 (52)
關鍵字: 傳統文化 民俗風情 生活方式 聚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