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水洞溝探秘三萬年前的人類生活
重走水洞路
已經不是第一次去水洞溝了,但每次去,都能夠看到新鮮的東西。這一次,我們登上明長城,站在寧夏和內蒙古的邊界線上;在1000米長的藏兵洞里,我們再次尋味著當年的刀光劍影;在紅山堡,我們仰望著明朝遠去的蒼涼……
水洞溝 圖片來源:橡樹攝影 地圖 攝
踩著3萬年前水洞溝人的足跡,向前踩在水洞溝黃色的土地上,我們能夠感受到3萬年前水洞溝人的存在。從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里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到今天的80多年時間里,這里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這里也因此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
80多年來,經過6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3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
從張三小店到水洞溝村,再到魔鬼城和鴛鴦湖,沿著山神廟遺址,撫摸著山神廟門前石鼓型旗座上面精美的石刻花紋,我們似乎能夠遠遠地看到遠古人類的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歷史畫面。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3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更多閱讀:中國最值得外國人游覽50景之一:水洞溝(組圖)
大峽谷和紅山湖
站在大峽谷和紅山湖中間,兩側的景象完全不同,一側是粗狂雄渾的高原峽谷,另一側則是碧綠的湖水間畫舫游弋其間,一幅江南水鄉的景色。
紅山湖美景
到了紅山湖,乘上畫舫,不但可以休息片刻,還可以欣賞湖光山色的秀美和水岸長城的壯觀。湖面不大,乘船只需十幾分鐘。下了船就是沙棗灣和紅柳灘,在這里,欣賞一下西北特有的植物沙棗和紅柳也不錯。這段路程別緊張,你需要的只有放松。
探秘藏兵洞
水洞溝是神奇的,它的神奇不僅在于它的古老,還在于旅游區內由明長城、藏兵洞、邊溝、大峽谷、紅山堡、甕城等共同構成的代軍事立體防御體系。而最為神奇的應該要算是藏兵洞了。
藏兵洞
所謂藏兵洞,是紅山堡守軍由地上轉入地下,隱蔽軍隊,保護自己,待機出擊,或在空曠處設伏兵的地道。這在全國是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御體系。在我國的長城防御體系中,有長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全國還沒有,這里是獨一處。
藏兵洞蜿蜒曲折于懸壁之中,上下相通,左右相連,洞中分叉多,左盤右旋,如迷宮一般。現在,我們還能夠看到這里出土的刀、槍、戟、佩劍、箭枝箭袋等兵器,再有頭盔、盾牌等出土的軍事器物。壁龕里所陳設的糧食、菜蔬類樣品,都是清理藏兵洞時所得到的明代守軍殘留下的食物,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
考驗腳力
全程游覽水洞溝需要大約2.5到3個小時,其中大門至張三小店乘坐電瓶車,從張三小店出來到遺址是電瓶車,從二號遺址開始就需要步行,參觀1號和2號遺址、山神廟遺址,登上明長城。有一段木梯和長城要爬,所以,這段不僅需要體力,還需要有一雙舒服的鞋子。
明長城因其地處黃河以東,又稱“河東墻”,亦因起自黃河東岸橫城堡,故名“橫城大邊”,為明代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總制尚書王瓊奏筑。原墻高三丈,底闊一丈,每隔150米建城臺一座,排列整齊,蔚為壯觀,為我國明代北方夯筑長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段。經寧夏鹽池縣進入陜西北部榆林地區,全長360余公里。
從銀川出發向著水洞溝方向走的時候,在公路左側,明長城就如影隨形地跟隨著我們。在水洞溝景區內,我們遂愿登上了這段保存完整的明長城。明長城又是寧夏和內蒙古的分界線,所以,登上明長城,左腳下面是內蒙古地界、右腳下面是寧夏地界。
在水洞溝,有一座烽火臺屹立在長城以里約50米處,導游稱之為“總臺”,據寧夏志書記載,明初寧夏烽堠615座,此其一也。索諸志乘,此烽燧名為“鎮虜墩”,為紅山堡所領八烽堠之一。
經驗分享
防蚊和防曬
從明長城到紅山湖,需要步行穿過一條木制小道,兩旁是3公里長的蘆花谷,郁郁蔥蔥的蘆葦在峽谷里肆意生長,秋天里應該能夠看到蘆花飄飛的美景。路上還可以看到“生命之泉”,泉水清澈透明,在這里,可以品一口透涼的泉水,以消步行之勞頓。但這段需要防范蚊子的侵擾,最好再帶上遮陽用品。
關鍵字: 刀光劍影 明長城 水洞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