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煙雨中的佛國世界
麥積山,地處天水市東南方50公里的北道區麥積山鄉南側,是西秦嶺山脈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因形如農家麥垛而得名,山崖拔地而起,高80米,山勢險峻,周圍綠樹成林,環境清幽。西漢末年,麥積山已成為天水名將隗囂的避暑宮。這里松檜陰森,橫云飛渡,煙霧團繞,碧水長流,“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石龕千室”。
麥積山歷史悠久,早在1600年前就享有盛名。五代人撰寫的《玉堂閑話》中說:“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岡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石塊,高百丈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杜甫有詩贊曰:“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石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
麥積煙雨
昨天下午到天水,我們沒有選擇進入市區,而是直接到了麥積山腳下的村子,住在農家院內。山里的氣候真是好,空氣中透著森林的味道,晚上竟然還能感受到絲絲涼意,一掃沿途悶熱的心煩氣躁。過了一會兒,突然下起雨來,當我正愁明天的天氣時,主人告訴我:你不用擔心,這雨下不大的,而且下過雨,你們明早應該能看見有名的“麥積煙雨”。麥積煙雨——聽著就是特美的一詞兒。終于可以踏實睡覺去了,我可不希望剛開始上路就遇到糟糕的天氣。
早上起來,顧不得吃早飯,我們先去麥積山景區,在村口的小橋上,就看見一團霧氣向著麥積山草垛般的山頭飄去,我意識到這就該是傳說中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了。青松似海,云霧陣陣, 真的仿佛仙境一般。
麥積煙雨
看完麥積煙雨,回到農家院,吃過早飯,再次走進麥積山。
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其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巖,山勢陡然起獨峰。麥積山石窟便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棧道“凌空飛架”,層層相疊。由于麥積山山體為第三紀沙礫巖,石質結構松散,不易精雕細鏤,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稱于世,絕大部分泥塑彩妝。被雕塑家劉開渠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
麥積山石窟是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從十六國后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時期開始營造的。據史書記載,著名禪僧玄高、曇弘在此講學,“聚集僧人三百”。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興崖閣,造像萬千。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斷開鑿或重修。
麥積山石窟腳下有一座瑞應寺
麥積山石窟中最大的三尊造像
站在棧道上,向下俯視。
麥積奇觀
麥積山石窟也曾是“有龕皆是佛、無壁不飛天”,但由于多雨潮濕,壁畫大多剝落,但仍保留北朝時期的西方凈土變、涅磐變、地獄變及睒子本生、薩陲那太子舍身飼虎等本生故事、壁畫中描繪的城池、殿宇、車騎和衣冠服飾多具有漢文化特色,反映這一時期的現實生活。
麥積山塑像,主要題材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盡管各代塑像同處一堂,但并不因襲模仿,而是保持著各自的時代特色,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的發展、演變過程。這些塑像受當地社會環境的影響,表現了當地的人與情,使佛教造像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識,使人感覺佛國世界的可親可愛,從而虔誠信奉。
透過鐵絲網,一尊微笑的菩薩像側面
所有的佛龕都用鐵絲網封著,鐵絲網隔開的是兩個世界,那邊的他們俊秀飄逸,談笑自若,這邊的游人如織,熙來攘往。
滄桑的牌匾
金剛怒目
七佛閣崖頂的一角飛天彩繪
菩薩低眉
在這里,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著對恐怖現實的蔑視,對人生榮辱的淡忘和超脫世俗之后的瀟灑與輕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溫婉和淳厚,沉醉于對現實生活的追求和對佛國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豐滿細膩;宋代造像衣紋寫實,面貌莊重。
藝術家們揚棄了以往那種斤斤計較的細部講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統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動人,富有生活氣息。從麥積山各時代造像可窺見當時藝匠們突破佛教的清規戒律,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主要素材,加以藝術的夸張、想象、概括、提煉而創作出來的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薩、弟子、供養人等形象。
寧靜而致遠
學佛第一個觀念,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你看眾生的過錯,你永遠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無色無相,無嗔無狂。
網內的佛教世界
風亦不動,樹亦不動,乃汝心動也。
內心沒有分別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走在凌空穿云般的棧道上,那鑲鉗在絕壁上的精美絕倫的或泥塑或彩繪的千尊造像牽引著我,我絲毫不感害怕,一步一步的貼近那個超然寧靜的世界。
走出棧道,在山腳下,仰望麥積山,我依然感受到那三尊佛像,微笑著注視著我。
關鍵字: 佛國 農家院 石窟 麥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