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之旅連載七嘉峪關
day 5 嘉峪關
早7點起床,在酒店旁邊的狗不理包子店吃到了正宗的自選早餐。打車去嘉峪關,10元搞定。
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在嘉峪關西麓的嘉峪山上而得名,它比"天下第一關"山海關早建九年。這里地勢險要,南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北是連綿起伏的黑山,兩山之間,只有30華里,是河西走廊西部最狹窄的地方,被稱作"河西第一隘口"。關西的大草灘,黃草平沙,地域開闊,素為古戰場,關東是絲路重鎮酒泉,緊靠關東南坡下,有著名的峪泉活水,"九眼泉"冬夏澄清,終年不竭,可供人馬飲用,并可灌溉良田。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和險要的地理位置,是這里建關的主要原因。早在漢代,就在距關城北七里的石關峽口設有玉石障,依山憑險,設共防守,據史料記載,明代以前,這里一直是“有關無城”。
明王朝建立后,為了加強河西的軍事防御,征虜大將軍馮勝收復河西后,在此選址建關,以控制西去的交通要道。據歷史記載,嘉峪關“初有水而后置關,有關而后建樓,有樓而后筑長城,長城筑而后關可守也”。嘉峪關從建關到成為堅固的防御工程,經歷了一百六十多年的時間。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首筑土城,周長220丈,高2丈許,就是現在的內城夯筑部分,當時只是有關無樓。明弘冶八年(公元148年),肅州兵各道李端澄主持在西羅城嘉峪關正門項修建嘉峪關關樓,也就是說,嘉峪關關樓是關城建成一百多年之后方修建的。嘉靖十八年(公元 1539年),尚書翟鑾視察河西防務,認為這里必須加強防務,于是大興土木加固關城,在關城上增修敵樓、角樓等,并在關南關北修筑兩翼長城和烽火臺等。至此,一座規模浩大,建筑宏偉的古雄關挺立在戈壁巖崗之上,它像一隊威武雄壯的戰士,屹立在兩山之間、伸出雙臂,牢牢地守衛著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
#formatimgid_1##formatimgid_2#
到達嘉峪關首先看到雄偉的關城,蜿蜒的城墻和映襯在藍天下的連綿雪山。這種自然與人文的渾然一體令人賞心悅目。我驚異于關城的壯麗,更贊嘆雪山大漠的悠遠與荒涼,這些正是吸引我千里跋涉的緣由。
在這里我拍到了“九曲柳”,拍到了雪山,拍到了關城以及逝去的歲月。遺憾的是因為修繕的過于精細而很難尋覓到該有的殘破頹敗。其實那些才是我真正渴望尋覓的。
#formatimgid_6#
#formatimgid_7#
#formatimgid_8#
#formatimgid_9#
#formatimgid_10#
#formatimgid_11#
#formatimgid_12#
#formatimgid_13#
#formatimgid_14#
#formatimgid_15#
#formatimgid_16#
#formatimgid_17#
#formatimgid_18#
#formatimgid_19#
離開嘉峪關直奔火車站,買到12點40過路去往蘭州的站票(無座位),為了趕路,站著也忍了。上了火車一看就傻了眼,不僅沒有座位,車廂里人滿為患,連插腳都難,立即找車長補了臥鋪。臥鋪車廂的情形顯然要好很多,我立即爬到中鋪酣然大睡,到不是心疼錢,實在是太困了。
晚上10點半抵達蘭州,夜色迷茫中跟著一個當地男人拐進了個簡陋的招待所。盡管條件很差,但考慮離火車站近,加上就住一個晚上,只有湊合住,好在下午在火車上已經狂睡夠了。
或許因為白天睡多了,加上胃腸絞痛,這夜還真沒睡塌實,翻來覆去,總算熬到天亮。晃晃悠悠地起了床,小臉蠟黃。
關鍵字: 嘉峪關 烽火臺 祁連山 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