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清真寺
酒泉清真寺始建于明代位于東關北后街。民國六年(1917)翻 建。為典型的伊斯蘭風格建筑,主體工程有大殿一座,南北陪殿二座,寺門向東。有門樓,大殿后部建有二層望月樓(阿文稱彌那拉樓),及阿訇往房、洗禮房等。面積1440平方米。它既是當地穆斯林群眾“聚眾禮拜的地方,又是穆斯林排解糾紛、評判曲直的場所。 肅州清真寺始建于明代,原址在城東北隅,清代后才遷到了東關北后街。1917年,聚居在肅州東關的穆斯林群眾在回族老人馬金貴、馬緒宗、馬忠賢、張積德、楊萬林的積極倡導下,自發組織起來對清真寺進行修繕翻建。為了解決所需銀兩,馬金貴帶著楊萬林、楊萬清等人騎馬赴哈密、奇臺、迪化(今烏魯木齊)、伊寧、喀什、蘭州、臨夏、西寧等地募捐,籌得銀子三千兩,加上當地穆斯林群眾的資助,共籌集到三千二百多兩銀子,不足部分由張積德包墊,并從青海西寧請來木工馬呈捷師傅承擔建筑、設計和施工,歷經兩年多的時間,于1919年竣工。清真寺建成后,穆斯林群眾舉行了隆重的儀式。1949年10月,彭德懷元帥在酒泉視察工作時,親自到清真寺看望回民群眾,與回民群眾親切交談,共敘家常。至今,一些回民還對當時的情景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清真寺大殿建筑面積536平方米,系土木石磚結構,建筑緊湊別致,風格獨特樸實壯觀。殿前有前檐,殿后有經堂,三部分渾然一體。從側面觀看,殿脊起伏呈馬鞍型,經堂頂上聳立著四角高亭,經堂兩側有雕刻精致的木花紋邊門。大殿正門前檐下都裝著木質雕花門窗,南北兩側墻面用雕刻圖案的青磚砌筑而起。殿內矗立八根大圓柱,正梁前后懸掛著雕刻有阿拉伯文的《古蘭經》和五塊題有漢文“真一、“清真無二 、“獨一無偶、“清真為本、“道寅天房的大匾,字體蒼勁有力。大殿前是庭院,南北各有五間講堂,東西縱深二十米,南北十五米,是穆斯林講授教義和回民開會商討事務的地方。庭院東面是山門,上有十八米高的宣禮樓。山門之外有院落,有沐浴凈身的水房。 穆斯林群眾習慣把伊斯蘭教歷9月,稱為“萊麥丹月,即齋月。每逢齋月,穆斯林群眾便登上宣禮樓觀月,決定封齋開齋時間。平日五時禮拜前“滿拉(學員)登樓宣禮。這一月,穆斯林要在日出之后禁食封齋,日落之后進食開齋。齋戒期滿,就是穆斯林最隆重的節日之一--開齋節。阿拉伯語稱“開齋節為“爾德middot;費土爾。開齋節前,每個成年的穆斯林都要洗大凈,沐浴凈身,方可上寺禮拜,進行會禮。每當此時,朝清真寺大殿望去,只見老老少少的穆斯林面向圣地方向跪成整齊的行列,伊麻目身穿白色長袍,頭纏黃色的“達斯它兒,站在最前列,誦念《古蘭經》,領導穆斯林進行禮拜、祈禱儀式。看那齊頭并攢的白帽,整齊的動作,莊嚴肅穆的氣氛,你會感到一種威嚴和力量。這正是穆斯林團結和堅毅的象征。在舉行會禮之前,伊麻目還要結合伊斯蘭教歷史,向教眾宣講開齋節的來歷,勸諭教民遵守伊斯蘭教的道德倫理。每逢開齋節,穆斯林們都自愿給清真寺施散“費土爾錢,即開齋捐,以表達他們的敬仰和心意。開齋節期間,穆斯林家家戶戶都要炸“馓子,撈“油香。其中還有一段傳奇故事。相傳,穆罕默德在一次戰斗勝利后,凱旋歸來,穆斯林們都爭先恐后地邀請他到家里做客,可先知沒有到富貴之家赴宴,而到一位貧窮的穆斯林老人家中做客。老人沒有美味佳肴,只給先知端上了油汪汪、香噴噴的“油香(油炸面餅)。先知高興地用右手撕下一塊吃了,其余的分給了圍觀的小孩。從此后,穆斯林形成用右手撕開吃油香的傳統習慣。 在節日里,回族人家還宰雞割肉,吃羊肉粉湯,并帶著食品到親友鄰居家中共賀節日。已婚或未婚的女婿,要帶上禮品到岳父母家祝賀節日。許多回族青年還選在節日期間舉行婚禮,沉浸在吉祥歡快之中的一對對新人,給穆斯林節日增添了無限熱烈的氣氛和絢麗迷人的色彩。
十年浩劫中,清真寺遭到了嚴重破壞,水房、宣禮樓、山門、庭院南北房等都被摧毀拆除,唯一殘留的大殿屋脊也被破壞。1980年后,當地政府多次撥款對清真寺進行了系統的維修,并新建了接待室、圖書室和清真寺大門,重新修建了七米多高的宣禮樓。同時組織穆斯林群眾民主選舉產生了清真寺管理委員會,負責籌集和管理宗教基金,維修清真寺,舉辦各種公共性的宗教活動,決定聘任開學阿訇。修葺一新的清真寺不僅滿足了穆斯林群眾開展活動的需要,而且吸引了大批外賓前來參觀會禮,合影留念。每逢穆斯林節日,市區黨政領導都要到清真寺向回族兄弟祝賀節日。今天的清真寺已成為民族團結的象征和紐帶。
關鍵字: 伊斯蘭 明代 清真寺 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