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戶外運動高溫損害的探討
激烈運動使身體產生熱的速度極為驚人,馬拉松跑者可以每小時制造超過1000千卡的熱量。這樣的產熱速度之下,如果身體不能把熱量散去,將每兩分鐘體溫上升攝氏一度,十分鐘后就達到足以使全身多種器官之細胞受到熱傷害,也就是中暑的體溫。因此,在身體散熱不良的情況下,例如悶熱潮濕無風的環境、透氣性不佳的衣著、導致排汗減少的身體狀況如脫水或藥物如抗組織胺等,較不激烈的運動也可在較長時間后導致中暑。暴露于環境高溫而無有效的熱散失可導致中暑痙攣,中暑或中暑衰竭。急性(如強烈用力3 ̄4小時)或長期(10 ̄12日)暴露于高溫并過多出汗而又得不到液體攝入的代償,可導致脫水,鈉和鉀的缺失及低血容量。伴發的嘔吐和腹瀉又可促進液體的喪失。蒸發是最重要的散熱源,但它取決于相對濕度:相對濕度高時散熱效果差。因此高的環境濕度(可降低出汗的冷效應)和長期強力活動(增加肌肉的產熱)可增加高溫損害的危險性。年齡,肥胖,慢性酒精中毒,虛弱和很多藥物(如抗膽堿能藥物,抗組胺藥物,吩噻嗪類,很多治療精神病的藥物,酒精,可卡因)可增加對高溫損害,特別是中暑的易感性。所以戶外運動喝酒是不利的。
國內醫學界對高溫損害的分類
根據臨床表現的輕重,高溫損害可分為先兆中暑、輕癥中暑和重癥中暑,而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漸進的。
其中重癥中暑又可分為四種類型:熱痙攣、熱衰竭、日射病和熱射病。
講這么多是不是有些亂。高溫損害的研究很少有人去做的。
1。先談談中暑衰竭、熱衰竭
由于長時間處于高溫環境,大量出汗,所致的過多的液體和電解質丟失而引起的低血容量和電解質紊亂。
暴露在高溫下,特別是在重體力勞動或體育鍛煉時,出汗引起大量的體液丟失,鹽(電解質)也隨體液丟失。使循環系統和大腦功能紊亂,導致熱衰竭(虛脫),熱衰竭似乎很嚴重但少見。
1。1中暑衰竭、熱衰竭的診斷
癥狀和體征
主要癥狀是乏力、虛弱、焦慮和大汗。因為受熱,下肢血管擴張,血液淤積,站立時容易暈倒。心跳緩慢、脈搏細弱、皮膚濕冷蒼白、涼而滑膩;可能出現精神障礙,體液丟失,血容量減少、血壓下降,可能引起虛脫或昏厥。出現上述癥狀通常可診斷為熱衰竭。
過多的出汗但未及時補充液體而可引起中暑衰竭伴疲乏,虛弱和焦慮。接著發生循環虛脫而可見緩慢而纖細的脈搏;血壓低而不易測知;皮膚冷而蒼白,粘膩;精神障礙,繼之出現休克樣神志不清。核心體溫在38。3~40。6℃之間。長時間站立于高溫環境促發的輕度中暑衰竭(因血液淤積于熱擴張的下肢血管)的癥狀為亞正常體溫和單純性昏厥。
診斷
引起循環虛脫的中暑衰竭應該與胰島素休克,中毒,出血或外傷性休克相區別。通常有高溫環境暴露史,缺乏液體的補充,無其他可見的原因以及對治療的反應可作為診斷的足夠依據。
1。2預后
除非長時間循環衰竭,中暑衰竭、熱衰竭通常是短暫的,預后也是好的。
1。3治療
主要治療是補充液體與電解質。必須恢復正常血容量,保證足夠的腦灌注。
病人應平臥或頭稍低位,每數分鐘口服少量含微鹽的涼水或運動員飲用的電解質飲料。將患者移至溫度較低的環境。
有時需要等滲鹽水靜脈滴注,很少需要用心臟興奮劑或血漿擴容劑(白蛋白,右旋糖酐);如果使用,應小心給予,以免容量過負荷。
補充水分后,患者常常可以迅速地完全恢復。
如果治療1小時后血壓仍然較低、脈搏緩慢,應懷疑有其他情況。
2。中暑(日射病;中暑性熱)---是散熱功能不足或障礙引起的——危險的——高熱。
中暑是指人長時間處于高溫環境,不能充分出汗降低體溫而引起的威脅生命的疾病。
癥狀通常發展很快,需要立即處理。如果脫水,又不能充分出汗來散熱,體溫可能升高到危險水平,導致中暑。某些疾病患者如硬皮病和囊性纖維變性,出汗功能降低,中暑的危險性增加。
2。1中暑的診斷
癥狀和體征
中暑發展很快。在癥狀突發前,有時有頭痛、頭暈、乏力等先兆,但不一定出現。通常出汗減少。皮膚灼熱,發紅,常干燥。脈率迅速加快,可達160~180次/分;呼吸通常加快。但血壓通常很少受影響。肛門測量體溫可升至40℃~41℃,患者常常有“著了火”的感覺。體溫達到41℃是預后嚴重的指標,如果再高1度,常常會引起死亡。
短暫的定向力障礙,并很快出現神志喪失、昏迷或痙攣。——根據隊員的描述,寧倩就出現過定向力障礙,這就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死亡前可有循環衰竭。
中暑如不及時治療,經數小時極高體溫后,存活者可有永久性大腦等內部器官害,往往會導致死亡。
老年人、身體虛弱的病人和飲酒過度的人,預后更嚴重。
通常根據暴露于高溫環境,突然發生的皮膚灼熱,干燥,發紅伴體溫>40℃,脈速及神志錯亂或神志不清等癥狀就可以診斷中暑。中暑還應該和與食物,化學或藥物中毒區別。排除急性感染(如敗血癥,腦膜炎)和中毒性休克。任何可能促發中暑的藥物均應考慮到。
關鍵字: 中暑 戶外運動 脫水 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