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市旅游概況
慶陽是軒轅黃帝活動過的區域,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周先祖曾在此興業,開辟了農耕文化的歷史先河。慶陽又是我國西北最早創建的一塊革命根據地。1934年劉志丹、習仲勛等在華池南梁創建了陜甘邊蘇維埃政府。
慶陽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存十分豐富。發現各類文物單位2700余處(其中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4處,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69處,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147處),館藏文物2萬多件。發掘于慶陽縣三十里鋪侏羅紀晚期巖層中的“環江翼龍”化石、合水板橋第四紀早期的“黃河古象”化石,使世界為之矚目。我國出土最早的第一塊舊石器,就發掘于華池縣的趙家岔。迄今區內已發現仰韶、齊家等古文化遺址980處。秦長城、秦直道各跨越境內二百多公里。北魏永平二年的北石窟寺,規模宏大,造型精美,是全國石窟藝術中的珍品。范仲淹為抵御西夏入侵修筑的二將城、大順城和平戍寨雄姿猶在。
慶陽歷代名家輩出,古有黃帝問醫的歧伯,漢有思想家王符,魏晉有政治家傅玄,以及明代前七子領袖李夢陽,金石書畫大家米萬鐘等,都為歷史所稱道。
慶陽自然資源豐富,素有“隴東糧倉”之稱,盛產糧、油、水果及中藥材等。黃花菜馳名國內外,被國家經貿部定為“西北特級金針菜”。黃甘桃、晉棗曾是古代貢品。慶陽、環縣、華池、西峰四縣(區)的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是長慶油田的主產區。
慶陽區概況:
位置:慶陽地區地處東經106°—108°、北緯35°—37°之間。位于甘肅東部,習稱“隴東”,東部與陜西省延安市連接,西部與寧夏固原地區為鄰,南部與甘肅省平涼市和陜西省咸陽市為界,北部與陜西省榆林市和寧夏銀南地區接壤,
面積:總面積27119平方公里。
人口:人口200多萬。
行政區劃分:慶陽現轄西峰、慶陽、鎮原、寧縣、正寧、合水、華池、環縣7縣1市,146個鄉鎮、1487個行政村。
慶陽旅游投訴電話:0934-8212126
甘肅省旅游投訴電話:0931-8411200
國家旅游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偉大產物。西峰,1985年建市,2002年改區。改革開放,為西峰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昔日的邊陲小鎮,短短20年,面積擴大了5倍,并創造了新的經驗。如今高樓林立,大道縱橫;市場繁榮,人民安樂;車水馬龍,夜以繼日;美麗文明,日新月異,被譽為鑲嵌在黃土高原上的一顆璀燦的明珠,2004年被評為中國西部最具藝術氣質的文化名城。
七月流火,西北高原新城西峰卻一片清爽愜意。行走城中,一幅幅美麗畫卷徐徐展開:歷史遺跡的古樸,高樓林立的繁華,車水馬龍的熱鬧,商業氛圍的濃重,雜然交匯,彼此輝映,而來來往往的行人則是這畫卷中不斷變化的風景。
西峰“其地北通寧夏,東連陜西,寧夏食鹽行銷陜屬,必經此地,故為各路運鹽車輛總匯之區,商販多設鹽店于此,以糧、雜貨交易。又為皮毛重要市場,隴東各縣所產皮毛,多由此出口,故貿易甚盛。人口約萬余,為隴東第一大鎮(見《慶陽縣志》張精義編)”。西峰城“周三里許”,“清同治十二年(1873)筑”(同上)。這就是西峰城肇始之原委,算來 距今僅有百年之遙。
蔣介石統治時期,西峰為國民黨甘肅省第三行政區專員公署駐地、進攻陜甘寧邊區的橋頭堡。1949年7月,國民黨西峰守敵迫于人民解放軍南北夾擊的威勢,連夜棄城向鎮原方向潰逃,28日西峰解放,其所屬西峰、董志、什社、彭原共32鄉56874位農民在1950年的土改中分得土地。西峰迎來了新生。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是西峰城鎮建設的一個重要時期,初步具備今天城市的雛形,至1985年西峰撤鎮建市,形成的城區面積約5平方公里,四條大街及19條巷道。
建市后,西峰堅持改革開放,走“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并舉,共同發展”的路子,迎來城市建設最輝煌的發展時期,僅二十年發展,昔日的邊陲村鎮己迅速崛起,成為黃土高原上的一座新興城市。
如今的西峰,僅城區面積已達13.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2萬余,大街20多條,道路筆直,路面寬闊,已不可與二十年前的街區同日而語。2004年僅一年,就有10條大街在西峰找好自己理想的位置,至于樓群、商產、市場、工貿,同樣都得到迅速發展。
城市化為工業化的伴生現象,隨著生產力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西峰的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化進程日益加速,物質文明建設突飛猛進。1985年西峰人口不足23萬,非農業人口僅3.72萬,工業總產值6425萬元,社會消費為零售總額僅74萬多元(見1986《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年鑒》),而2003年人口已突破32萬,國內生產總值達13.5億元。僅2005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即達13億多元,社會消費的零售總額達4.59億元。
伴隨著西峰油田的開發,正寧、環縣、西峰煤田的勘探,以項目帶動、促進城市發展戰略的實施,西峰人宣稱:五年再造一個新西峰!
關鍵字: 華池 慶陽 甘肅 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