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歷史的保安腰刀
保安族居住在甘肅省臨夏境內的積石山縣大河家。現有人口11000多人,信仰伊斯蘭教。這里水草肥美、林木蔥郁,泉水潺潺。據說是大禹治水的源頭。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傳統的手工藝制品,主要產于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劉集鄉及周邊地區。長期以來,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一直是維系整個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經濟文化的命脈。 保安腰刀與藏刀,蒙古刀齊名。保安腰刀造型優美,線條明快,裝潢考究,工藝精湛。它不僅是生活用具,也是別致的裝飾品和饋親贈友的上乘禮品。因此,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歡迎,在阿拉伯國家也頗有名氣。
溯源
保安人打制腰刀的歷史久遠,保安腰刀的出現與元代的軍事活動密切相關。1227年成吉思汗東征時,把部分來自中亞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區。這部分色目人與當地蒙、漢、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鄰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民族。在保安城定居以后,他們中有許多人從事手工業生產,出現了鐵匠、金銀匠、木匠、鞋匠等行業。當時的鐵匠主要制作土槍、弓箭等,一脈相通的冶鐵技術使他們具備了雄厚的制刀資質。保安族遷徙到大河家以后,受生活條件的影響,他們自己制作的腰刀在用以自衛的同時也具有了商品的性質,于是保安族開始用腰刀交換牧民的牛羊和其他日常用品。從此,保安族腰刀和經濟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
傳承意義
生產保安腰刀,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早期腰刀是沒有鞘的木頭把子,后來發展成牛角把子,但是。造型、刀口、式樣仍然不夠理想。
隨著社會的發展,能工巧匠們帶著各自的“絕招”,在一起不斷切磋打刀技藝,對于造腰刀的復雜工藝過程,像設汁、鍛打、粹火、鋃嵌、砸鉚等等,都有了新的突破。特別是近幾年來,市場開放,給保安腰刀打開了銷路,商業、外貿部門不斷訂貨,把保安人忙得更是應接不暇。
保安腰刀制作技藝不僅鞏固了保安族的文化根基,也豐富了中國金屬工藝的內容。周恩來總理曾將保安腰刀作為禮物饋贈給外賓。1987年,保安腰刀獲國家民委、國家輕工部優質產品稱號,1991年又獲北京國際博覽會金獎。
打制腰刀素來是保安族主要的經濟活動之一。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能工巧匠們帶著各自的絕招,在一起不斷切磋打刀技藝,對于造刀的復雜工藝過程,像設計、鍛打、淬火、鑲嵌、砸鉚等都有了新的突破,品種也不斷豐富。市場開放給保安腰刀打開了銷路,給這一歷史悠久的民族工藝注入了新的活力。
品種特點
保安腰刀種類繁多,各具特色,比較著名的腰刀有:“什樣錦”、“什樣錦雙刀”、“雅王其”、“波日季”、“一刀線”、“雙落”、“滿把”、“扁鞘”、“蒙古刀”、“哈薩克刀”、“魚刀”等等。規格多為5寸、7寸、10寸三種。刀面上,分別鐫刻著手、龍、梅花等各種圖案。其中,最漂亮的還數“什樣錦”。這種腰刀造型優美,線條明快,裝潢考究,工藝精湛。刀柄均用什樣錦鑲嵌而成,圖案協調華麗。金黃、翠綠、湛藍、黛黑、銀白、桃紅……五彩繽紛,并夾有朵朵梅花。銀白色的刀鞘,包著三道棗紅色的銅箍,分外璀璨奪目。刀鞘上端有個小孔,掛有別致的紫銅環子。拔刀出鞘,刀鋒閃閃發亮,寒光逼人。
刷、刷、刷幾下子,可把鐵棒削得火星閃爍,鐵屑飛濺。而刀口不缺,刀刃不卷,仍舊鋒利無比,這大概就是古人所說的“削鐵如泥”吧! 保安腰刀還有一個特點,如果試刀鋒,可從頭上鋝下幾根頭發來,把其中一根頭發橫放在刀刃上,只要輕輕一吹,頭發立刻斷了;接著又吹第二根、第三根……每根都是瞬即斷為兩截。這種腰刀還可以用作宰牲和餐具,削吃羊肉,更是方便、衛生。
關鍵字: 伊斯蘭教 保安腰刀 甘肅省 積石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