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蘇克孜爾尕哈千佛洞是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阿克蘇庫車縣城西北13公里的山溝內。為唐代遺址。共有46個洞窟。解放前大部份被毀。現在較完整的洞窟有38個,其中19個為支提窟,19個為毗河羅窟。窟中壁畫多為佛本生故事像,以及披甲、劍,腳著長革動靴的龜茲武士供養人像等。較為特殊的是第24號窟,為七角形平面,窟中有中心柱,左右開甬道,后壁有隧道,且又是平頂的支提窟,此種形式為其他窟群所罕見。有壁畫的洞窟共11個,其題材、風格與克孜爾干佛洞大致相同,是以本生故事和座佛像為主。
千佛洞位于拜城縣克孜爾陣東南 7千米的河流階地上,它背依明屋達格山,南臨木扎提河和雀爾達格山, 其間有渭干河蜿蜒流過,東距庫車縣城約 69千米。 這里綠樹成蔭、環境優雅,是新疆著名的古代文物遺跡的旅游勝地。
克孜爾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國 “四大石窟”之美譽,坐落于懸崖峭壁之上,綿延數千公里。 其中保存壁畫的洞窟有80多個,壁畫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 它是我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約開鑿于公元3世紀,在公元8-9世紀逐漸停建,延續時間之長在世界各國也是絕無僅有的。
克孜爾石窟位于新疆拜城縣,屬于龜茲古國的疆域范圍,是龜茲石窟藝術的發祥地之一,其石窟建筑藝術、雕塑藝術和壁畫藝術,在中亞和中東佛教藝術中占極其重要的地位。
龜茲古國地處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沖,曾經是西域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佛教從印度先傳入新疆,形成“西域佛教”后,再傳入中原。龜茲的地理位置決定它成為“西域佛教”的一個中心,也成為佛教傳入中原的一個重要橋梁。石窟則是佛教藝術的重要形式,通過建筑和壁畫來宣傳佛教教義。龜茲石窟窟群比較集中,壁畫內容豐富,不僅有表現佛教的“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因緣故事”等壁畫,還有大量表現世俗生活情景的壁畫。有研究石窟的專家指出,龜茲石窟是一部古龜茲文化的百科全書。而在龜茲石窟群中,克孜爾石窟被視為群芳之冠。
克孜爾千佛洞的洞窟形制大致有兩種:一種為僧房,是供僧徒居住合作產的場所,多為居室加通道結構,室內有灶炕和簡單的生活設施;另一種為佛殿,是供佛徒禮拜和講經說法的地方。佛殿又分為窟室高大、窟門洞開、正壁塑立佛的大佛窟和主室作長方形、內設塔柱的中心柱窟,還有部分是窟室較為規則的方形窟。不同形制的洞窟用途不同。這些不同形制和不同用途的洞窟有規則的修建在一起,組合成一個單元。從配列的情況看,每個單元可能就是一座佛寺。可以想見,當年克孜爾千佛洞是龜茲地區一處佛寺櫛比、僧徒比肩的地方。
最能體現克孜爾石窟建筑特點的是中心柱式石窟,它分為主室和后室。根據導游的介紹,石窟主室正壁為主尊釋迦佛,兩側壁和窟頂則繪有釋迦牟尼的事跡如“本生故事”等。看完主室后,應按順時針方向進入后室,觀看佛的“涅盤”像,然后再回到主室,抬頭正好可以觀看石窟入口上方的彌勒菩薩說法圖。
驗證碼:
匿名發表
出疆旅游電話:0991-2671000 0991-2310325 18999981856 | 新疆散客旅游電話:0991-2310325 18099695348 18999832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