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書院之旅
年輕時讀書時,常因唐杜牧一首《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詩句中美麗的景色令我這個出生南方又處在珠江畔的人羨慕不已。隨著歲月磨礪,高山峻嶺薄霧繚繞木屋草廬、層林盡染紅黃綠錯落有致的景色我已領略,但是依此為名的“愛晚亭”我卻一直沒有看過。我很想去看一看,“愛晚亭”就在“千年學府——岳麓書院”! 一個雨后初晴的長沙,街道兩旁的樹木翠綠清潔,我參加旅游團準備游覽我以前沒去過的地方。岳麓書院是我們游覽的第一個景點。我們離開麓山賓館驅車沿湘江西岸約十分鐘就到了湖南大學門口。在導游的解說下,旅游車緩緩駛入校園,直奔岳麓書院。 岳麓書院坐落在湘水之濱、岳麓山下的清風峽口,始建于976年(宋太祖開寶九年)。從岳麓書院到清末的湖南高等工業學堂,再到今日的湖南大學一脈相承,故有“千年學府”之稱。據說,它比意大利最早的博洛尼亞大學要早近100年,比英國牛津大學更要早近200年。因此可以說,在世界上自建立之日始一直延續至今的高等學府中,長沙岳麓書院是創建最早的一座。 岳麓書院占地面積21000平方米,現存建筑大部分為明清遺物,主體建筑有頭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分為講學、藏書、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連接,合為整體,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筑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我們在導游的引領下循序參觀游覽了這些勝景。 岳麓書院的前門口有一塊醒目的牌匾:“千年學府”,算起來岳麓書院從潭州(現在的長沙)太守朱洞創建于宋太祖開寶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經來1023年的歷史了,有千年學府之稱不為過。據導游介紹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這塊匾是1986年岳麓書院舉行1010周年慶典時,湖南大學長沙校友會贈送給岳麓書院的,這四個字是根據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字鐫刻而成的。 我們進了院門,隨著導游的號召我們回頭看到了院門樓后面有三個字:赫曦臺。據說,當年,朱熹應著名的理學大師張栻的邀請,千里迢迢的從福建省的崇安來到長沙岳麓書院講學,在長沙停留了兩個多月,清晨的時候,朱熹常常和張栻一起登上岳麓山頂看日出,每當見到旭日騰空,霞光萬丈,山川市井,萬物一切都沐浴在朝陽中的時候,便激動不已,拍手道:赫曦!赫曦!,于是便將他們觀日出的這個地方定名為“赫曦”,后來,張栻便在此修筑發一個戲臺,名為“赫曦臺”以示紀念。 我們接著看了赫曦臺的全貌。發現赫曦臺在臺前臺后的壁檐上,還有不少戲曲故事的堆塑,造型別致、形態自如,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看來在古代實際上是一個戲臺,應該同時也是清代書院學子們進行課余文化活動的一個場所。 赫曦臺內壁兩側的兩個大字:“壽”、“佛”。關于這“壽”和“佛”這兩個字道又給我們講了一個傳說。在唐代,每年的鄉舉考試后,放榜的第二天,州縣的長官都要為得中的舉子舉行宴會,名為鹿鳴宴,因為在宴會上要歌唱《詩經•小雅•鹿鳴》而得名,這一傳統一直沿襲到了明清;重返鹿鳴會,是指參加鹿鳴會的舉人在六十年后再次赴宴。能夠重返鹿鳴宴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在岳麓書院的歷史上,以山長的身份重返鹿鳴宴的,羅典是第一人,這個傳說便發生在羅典重返鹿鳴宴的這一天。 這一天,書院格外熱鬧,達官貴人、名門望族都前來道賀,并且吟詩作賦一顯自己的才華。正當大家正在樂著的時候,一個乞丐模樣的老道想進來,守門的人攔也攔不住,老道來到廳堂,向羅典打了一揖首,說道:“眾位施主,貧道也來湊熱鬧”。眾人見他這模樣,都看不起他,想戲弄他一下,叫他寫幾個字來看看。老道聽了,知道這不是容人之地,一把就捉起堂前的掃把,沾了些黃泥,瞅準赫曦臺上的一面白墻,刷!刷!就是兩筆,寫下了一個丈余高的“壽”字。眾人看得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話來,當回過神來的時候,老道已不知所蹤了。再看這字,健筆如飛、力透骨肌,知道這定非凡人所能為,羅典后悔不已,托人四處去尋找這老道士的下落,但還是無法找到。為了彌補過失,同時也為了對稱,羅典便親自在對面的白墻上補寫了一個“福”字,是一筆寫成的,但這個福字的筆力就無法與“壽”字相比了。導游給我們啟發:看這個“壽”字有點像什么?是不是有點像龍蛇纏繞在一起,不是“藏龍”的意思嗎?而那個“福”字則有點像猛虎下山,意為“臥虎”之意,兩個字合在一起,也就是在暗示著岳麓書院是個藏龍臥虎的地方。 “壽”“福”字相片: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沿著中軸線,我們便來到了岳麓書院的大門,抬頭望去“嶽麓書院”四個牌匾端正的懸掛在大門上方,右面上聯““惟楚有材”,左面下聯“于斯為盛”。導游熟練的背誦出曾經就讀于此的聞名遐邇的瀟湘名人:楊樹達、程潛、王夫之、陶澍、楊守仁、左宗棠、曾國藩、曾國荃、李元度、皮錫瑞、楊昌濟、魏源、陳天華、蔡鍔、范旭東等等,我頓覺點出了千年學府的風韻,感慨瀟湘大地才人輩出,這副對聯是這塊土地人杰的真實寫照,難怪被公認為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大門相片: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穿過大門,我們就來到了二門,在二門的門額上懸著“名山壇席”匾,導游介紹說,這里的名山反映的是南岳衡山,因為衡山的72峰,回雁為首,岳麓為尾,“麓”為尾的意思,即南岳的最未一峰。岳麓書院因山而得名,岳麓山也因為有了岳麓書院而更加的有靈氣;“壇席”即席位,除地為壇,上設席位,以示學生對老師的尊重。 二門兩旁的對聯:“納于大麓,藏之名山”,舉目環視岳麓書院被浩瀚青翠的樹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岳麓山之中,這正是岳麓書院優美環境的真實寫照。這樣的環境正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難怪乎岳麓書院能夠培養出如此多的名人大家。 在二門的背面有一匾:“瀟湘槐市”。導游說,“槐市”為文化市場,是漢代讀書人聚集的地方,“瀟湘”泛指湖南,“瀟湘槐市”是說岳麓書院是湖南文化名人、士子學者聚集的場所,引申為岳麓書院人才之盛,就有如漢代槐市之盛。 穿過二門,我們便進入了院內,在左右兩邊,左邊是教學齋,右邊為半學齋,這是昔日師生們居舍,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大學集體宿舍。導游介紹說,古代書院的教學方式和現在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大部分時間是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而古代,大部分時間是在寢室里自修,老師定期開講,解答學生的問題。當年的王夫之、曾國藩以及毛澤東等人均住在這里。我參詳這些古樸的學習用具,大腦不時浮現出諸葛隆中自詡管仲的場景,這里的學子后來的成功不就是厚積而薄發嗎? 感慨之余我們到了講堂。講堂是書院的核心部分,位于書院的中心位置,是書院教學重地和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導游介紹說,講堂又稱“靜一堂”或“忠、孝、廉、節”堂,歷史上有8次重建,30余次小規模的修繕,現存建筑為清康熙年間重建,又經過同治年間的大修后遺存下來的。講堂內有三塊匾,分別是“實事求是”、“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 導游分別給我們講了三塊匾的淵源: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塊匾:“實事求是”為民國初期湖南工專校長賓步程撰。1917年湖南工專遷入岳麓書院辦學,匾懸掛在此,抗日戰爭時期被日本飛機所炸,這是后來重新制作的。“實事求是”源于《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漢書》在評價獻王的時候,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修學好古,實事求是”。1917年前后,正是我教育制度發生重大變革的關鍵時期,各種觀點層出不窮,莫衷一是,校長手諭“實事求是“作為校訓,旨在教育學生從社會的實際出發,求得正確的結論。在教育制度發生變革的關鍵時期,這一校訓起到了辨別方向的作用,并對這里的學生乃至整個中國的命運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毛澤東青年時曾寓居半學齋,“實事求是”對他的思想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后來的革命實踐中,他豐富和發展了“實事求是”的內涵,使“實事求是”成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作為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的鄧小平,更是把毛澤東“實事求是”的思想上升為鄧小平理論的基礎,成為指導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方針原則。現在,“實事求是”已成為中國建設現代化進程中自理一切復雜疑難問題的最好的解決方法。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大家再看第二塊匾:“學達性天”,是康熙皇帝御賜的。“學達性天”是一種理學思想。這里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朱程理學認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賦的,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復伯天命之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帝所賜匾,意在勉勵學子張揚理學,加強自身的修養,同時告訴人們在這里求學,可以獲得德性修養,達到天人合一的學問的最高境界,原匾在戰亂中散失,現匾為1984年根據康熙手跡重制的。 最里面的那塊“道南正脈”匾是乾隆皇帝為了表彰岳麓書院在傳播理學方面的功績所賜的,其意思是岳麓書院所傳播的朱張湖湘學是理學向南傳播后的正統。匾為原物,這里的“道”指的就是理學。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在講堂里,存有不少的對聯,這些對聯多為表達個人的志向、稱頌書院或者講明了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但有一幅對聯特別值得一讀是清代書院山長曠敏本所撰,上聯是:是非審之于已,毀譽聽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數,陟岳麓峰頭,朗月太極悠然可會;下聯是:君親恩所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賢道何以傳,登赫曦臺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歸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講堂內有一塊“岳麓書院學規碑”:“時常省問父母;朔望恭謁圣賢;氣習名矯偏處;舉止整齊嚴肅;服食宜從儉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齒序;痛戒訐短毀長;損友必須拒絕;不可閑談廢時;日講經書三起;日看綱目數頁;通曉時務物理;參讀古文詩賦;讀書必須過筆;會課按時蚤完;夜讀仍戒晏起;疑誤定要力爭”。為清乾隆年間所刻。江澤民總書記1993年3月16日參觀岳麓書院的時候,曾認真地閱讀了碑文,認為部分條款對于今天的學生仍有借鑒作用,離開的時候,還特地托有關部門索要比碑的拓片。 在講堂里有4塊大字石碑,上書“忠、孝、廉、節”,為朱熹所撰,導游介紹說,現在我們所見的是清道光年間山長歐陽厚均重刻的,每塊高213厘米,寬131厘米,字高169厘米,寬122厘米一般像這么大的石刻漢字只有在名山的巨崖上才有,而單個字刻在碑石上的在國內是極為罕見的,因而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講堂也因此又稱為“忠、孝、廉、節”堂,“忠、孝、廉、節”四字,實際上就是岳麓書院在整個封建社會里的校訓。在講堂正面兩側壁上,還有四塊碑分別是:“整、齊、嚴、肅”與“忠、孝、廉、節”碑相映襯。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在導游的引導下,我們通過講堂屏壁后面,發現后面別有洞天,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御書樓就在這里。 導游給我們介紹:御書樓始建于宋咸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它是書院里藏書的地方,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圖書館,里面的藏書的主要來源有三:一是皇帝賜的,在歷史上,皇帝數次賜書給書院;另外一個來源就是民間收集,以及地方官員、士子名紳以個人的名義捐贈的,最后一個來源就是書院自籌經費購買,或者自己刻書珍藏。可惜在1983年,御書樓及里面的所有藏書都被日本的飛機炸毀了,現存的建筑為1986年重建的。現在的御書樓藏書已超過5萬冊,不過它不對外開放,只是作為圖書館代書院的教研人員及書院的研究生使用。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參觀完御書樓,我們來到書院風景絕佳的地方——百泉軒,因為地處岳麓山清風峽谷口溪泉薈萃處而得名。導游介紹,在宋代,這里是山長的住處,當年,朱熹和當時的山長張栻就曾經在此“晝而燕坐,夜而棲宿”意思就是吃飯、睡覺都離不開這里,這主要是因為百泉軒前面有一個優美的園林,書院八景中,其中就有兩景在園林中,分別是“碧沼觀魚”、“花墩坐月”。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穿過園林后,我們便來到了時務軒,時務軒是為了紀念清未維新派創辦的學校——時務學堂而修建的經念性建筑。在時務軒的旁邊就是麓山寺碑,也稱“三絕碑”。麓山寺碑是我國現存碑刻中影響較大的一塊唐碑,高272厘米,高133厘米,記錄的內容為麓山寺的歷史沿革,它是由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篆刻家李邕親自撰文、書寫并且鐫刻,因文、書、刻三者俱佳,因此有“三絕碑”之稱,又因為李邕曾當過北海太守,因此這塊碑又有“北海碑”之稱,人們常稱其為“北海三絕碑”。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我們隨著導游參觀岳麓書院建筑三大功能的最后一部分——祭祀部分的建筑,它們位于中軸線的右側。 中軸線右側上面部分主要是祠廟建筑群,它是岳麓書院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祭祀的人物,一般為書院所尊奉的學派代表人物、文化名流、建設功臣、有恩于書院的地方長官、知名山長以及著名學生,通過對他們的祭祀,達到端正學統,整束學風、啟發后人的目的。 現在我們來到了文廟,是專門供奉儒家圣人孔子的地方,文廟的主體建筑是大成殿。文廟對于岳麓書院教育有著直接的影響,歷代都有嚴格的禮規,要求師生都要遵循圣人的言行行事,每月的初一、十五,山長要帶領學生一一朝拜,每年春秋兩季舉行兩次大的祭典活動,地方長官也得參加,場面極為壯觀。 文廟建筑群: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在文廟門前有一條小道直通岳麓山上的愛晚亭。愛晚亭被綠海云濤環抱,登高遠望,極目楚天,心曠神怡。可以想象當年杜牧抒發“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胸臆時的景色是多么的美麗! 這是通往愛晚亭的小路和路邊的杜鵑花: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懷著愉悅和崇敬的心情離開了向往已久的千年學府。岳麓書院是目前國惟一一所還在招收學生的古代書院,我看著文廟兩側的廊屋——現在是書院在讀研究生們的教室憧憬:如果我能在此就讀和研究是何等的慶幸啊。 作者:鄭輝海
關鍵字: 岳麓書院 木屋 白云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