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濕濕的想念,永遠的鳳凰(三)
文 / 七月雪 (三)永遠的鳳凰 鳳凰城里到處都是幽長的青石板長巷,走在上面,有細微的叮咚聲在曲曲折折的深巷里淺吟低唱,落寞,清脆,讓人溫軟得不敢重踏。 在鳳凰,除了被人們的腳板打磨得油亮發光的青石板路,到處都可看到歷史的遺跡和滄桑,北城門上的城樓,為唐式風格建筑,重檐歇山頂,穿斗式結構,雖歷經風雨,依然完好,古城樓兩端沿江的城墻,建于康熙年間,為紫紅色砂石板鋪成,長約500多米,雄偉壯觀。最著名的要算鳳凰老街。說是街,其實只是一些小巷。小巷有十多條,錯綜復雜,神秘得經常讓我弄不清楚自己身在何處,出口在何方。 老街以青石板鋪就,兩旁的宅第多以翹角樓為主,也有青磚大瓦房,雕花窗戶,其結構保留有明顯的清代建筑風格。 現在的鳳凰老街,已經成為工藝品一條街,走進時,滿眼都是陳年的磚墻和古樸老舊的明清古建筑,及年代久遠的飛檐木樓。多為二層,底層均是鋪面,各種商品及民族民間工藝品,一應俱全。 家家店鋪門前掛有紅燈籠,比紅燈籠更惹眼的,是深巷酒坊里的酒壇子,挺著大大的肚子,一個一個蹲在鋪了蠟染布的木架上,不說話,卻用酒香招惹游人,火紅的商標,大紅的蓋,酒香從壇中滲出,風一吹,便醉了鳳凰,醉了游客,還有,我。 草鞋店里,一只碩大的透著稻香的草鞋釘掛在店鋪門外,黃燦燦的顏色,像是陽光投下的影子。細看過去,店門外一女子,正把麻繩固定在一只簡易的木架上,手搓稻草,就坐在門邊編織著草鞋。墻上,店里掛著的草鞋,已經不是過去單一的樣子,也不僅僅只用于穿著,它們款式各異,漂亮,卻不失古樸,買一雙家去,極具裝飾性。 古城墻的石梯上,有三三兩兩的女子坐著編花環。一只竹籮,內有剛采下的新鮮野花,女子坐一旁,低了頭編織。編好的花環,擺路邊賣。 買只花環戴吧,漂亮呢。身后一女子柔柔著說。 回轉身,只見一身著藍底繡花苗族服裝,皮膚曬得黑黑的女子,看著我,眼里滿含期待。想起沈從文筆下的翠翠來。他在《邊城》中寫道: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故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一種親切的感覺,突然覺得這樣的女子,好看。 買一只花環,頭上就開滿了小野花,白紫相間的那種,靜靜的,在頭上嫵媚。 每次到鳳凰,最吸引我的便是那些在自家店鋪前現場制作的手拉姜糖,黃燦燦的糖團子,在師傅的手中,被拉得柔韌有余,服服貼貼。我站一邊看,好奇的樣子,拉糖的師傅便拉下一塊來:嘗嘗。 這些姜糖,都是現做現賣,便宜得很,十元錢三包的可以砍到五至六包,并可隨便品嘗。 循著長巷慢走,一路都有賣彌猴桃果脯,妞妞糖的店鋪,一律免費品嘗,還有人托了盤子在吆喝,你走過時,便用夾子夾著這些本土食品,不管你買不買,都住你手里塞,讓你嘗。 從街頭品嘗至街尾,即便不買,也已經是滿嘴的甜蜜了,想著時,會兀自的笑,心卻甜。 一家一家的看去,衣店里看上了一條苗族蠟梁的頭巾,幽幽的藍色,碎碎的花,邊上綴有花邊,看上去,有古典的韻味,極喜歡。于是花三元錢買下,扎在頭上,在古城斜斜的陽光下,牽著樹的手,招搖著閑逛。 就這樣漫無目的的走著,突然,一陣悠揚的樂器聲,讓我駐足。一家賣民族樂器的店鋪前,一個吹葫蘆絲的青年,在吹揍一首《有一個美麗的地方》的曲子,音樂從他的嘴里飄出,輕盈得仿如天籟,裊裊的,一絲一絲擴散到空中,飄逸得令人陶醉。 癡癡的聆聽,似夢如醉,竟不愿移步。 音樂,飄散在古城溫潤的空氣里,空氣里飛舞的便全是音符。 在鳳凰,人,淳樸寬厚;水,清悠碧綠;巷,幽深繁鬧,就連空氣里也透著甜甜的味道。 許是看多了都市里冰冷華麗的高樓大廈,日日身處塵世的紛繁喧囂之中,鳳凰的潔凈與古樸,如汨汨流出的清泉水,沾濕了我心底里那些干涸的角落,使它得以滋潤而柔軟豐滿起來。 無論是沱江的水,或透著古樸典雅的吊腳樓,幽寂的青石板長巷,還是流淌在人們靈魂里的善良,無不令我怦然心動,讓我流連忘返,我張著好奇的眼睛,打量著這奇特的,古色古香且散發著迷人氣息的湘西小鎮,在這里,每一個微笑,都透著淳樸自然;每一滴水,都承載著塵世的夢想;每一間吊腳樓,都有著不同尋常的故事,而每一塊青石板,都在為我們講述著鳳凰古城那凝固在歷史里的滄桑。 我喜歡上了這個可以讓人做夢的地方,這個古意盎然的小鎮,像一道帶著厚重泥土味道的純凈陽光在我眼前閃爍,它的寧靜與美麗,似有一種初戀的情懷在吸引著我,讓我愛得揪心,愛得惆悵。我不斷用手里的相機,拍下眼睛里的鳳凰,讓它成為鏡頭里的永遠,我把對鳳凰濕濕的想念,象撒播薄公英的種子般,丟灑在鳳凰的靈山秀水間,讓它在這斑駁滄桑的古城中輕盈飛舞,久久,久久……
關鍵字: 鳳凰 打磨 青石板 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