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垂宇宙,恩澤神州”的民族始祖-炎帝
炎帝陵大殿
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城西17公里的鹿原鎮境內。這里洣水環流,古樹參天,景色秀麗。關于炎帝神農氏安葬地的記載,最早見于晉代皇甫謐撰寫的《帝王世紀》,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宋代羅泌撰《路史》就記述得更具體:炎帝“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據地方史《酃縣志》記載,此地西漢時已有陵,西漢末年,綠林、赤眉軍興,邑人擔心亂兵發掘,遂將陵墓夷為平地。唐代,佛教傳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興寺”,然而陵前“時有奉祀”。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67—983年),朝廷將事官慮炎帝陵地僻路險,舟車不便,奏請將炎帝廟遷至茶陵縣城南,宋太宗詔許,即移鹿原陂炎帝廟于茶陵縣城南五里處。此后凡二百余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農氏的活動,均在茶陵縣城南炎帝祠廟進行,鹿原陂炎帝廟幾近湮沒。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衡州守臣劉清之鑒于炎帝陵沒有炎帝廟,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點不倫不類,于是奏請朝廷,廢陵前唐興寺而重建炎帝廟。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軍之康樂、霞陽、常平三鄉置酃縣。此后,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屬酃縣境地,隸屬衡州府管轄。至淳祐八年(公元1248年),湖南安撫使奏請朝廷為炎帝陵禁樵牧,設守陵戶,并對炎帝祠廟進行了一次大的修葺。
新中國成立后,炎帝陵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4年除夕之夜,因香客祭祀焚香燭,引燃殿內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禮亭被焚。“文化革命”期間,陵殿及其附屬建筑又重遭破壞,除陵墓外,全部夷為平地。
關鍵字: 發明 株洲市 水 湖南省 神農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