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故地:人間仙境千家峒
在瑤族的語言中,“峒”是群山環抱之中比較寬闊的平原,湖南千家峒就是指生活著上千戶人家的山間小平原。
據《千家峒源流記》記載,千家峒是瑤族先民繁衍生息、安居樂業的聚居地之一,只有一個石洞入內。峒的四周高山環繞,森林茂密,怪石崢嶸,瀑布高懸;峒內田土寬廣,土質肥沃 ,有一條大河貫穿峒中。千余戶瑤民同生活,共耕種,過著自由富裕的生活。
到了宋、元之際,官府發現這個地方好,派官差入峒征收糧餉,瑤民熱情款待,久留不歸,官府誤認為官差被殺,于是派兵圍剿,逼得峒內瑤民紛紛出逃,背井離鄉,流散到我國南方各地大山中去。
吊腳樓被焚毀,古老的長鼓被焚毀,古樸纏綿的瑤歌被焚毀,寧靜平和的生活被焚毀……瑤佬吹起牛角,把十二姓瑤人召集在一起,他告訴大家,千家峒的歷史結束了,鳥有鳥道,獸有獸道,各自逃命去吧。
并將牛角鋸成十二截,每姓瑤人一截,相約500年后,千家峒的子孫重新回來相聚。這悲壯的一幕,深深烙印在瑤民心目中,也深深烙印在歷史的屏幕上。從那以后,千家峒就成了瑤民子子孫孫心中一個難以解開的結,一個永遠難以抑止的痛。
數百年來,許多瑤胞跋山涉水,不畏艱險,四處尋找千家峒故地。1986年,中南民族學院和江永縣人民政府聯合在江永縣召開“瑤族千家峒故地問題座談會”。來自北京、湖北、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湖南7個省、市、自治區研究瑤史的專家、學者,經過實地考察和反復論證后,取得一致意見,認定江永縣大遠瑤族鄉就是千家峒故地。1987年,根據瑤史專家、學者的建議和廣大瑤族群眾的迫切要求,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大遠瑤族鄉改名為千家峒瑤族鄉。
傳說中的千家峒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人間仙境,四周被五嶺中的都龐嶺與萌渚嶺環抱,僅有一個巖洞維系著與外界的溝通,這個巖洞指的就是千家峒入口處的穿巖。如今雖已被棄置,但它依然完好地存在著,依然堅強地見證著千家峒的滄桑變化歲月輪回。
臨穿巖的古戰場據說是千家峒瑤民與元朝官兵生死抗衡之地,往昔戰馬的嘶嘯與兵器的碰撞只能借著巨石壘就的戰墻去想象了,在狼牙犬齒般的巖石上游走的山羊倒是帶來了一派祥和的氣氛。這里其實是一個很好的觀景之地,站在古戰場上,千家峒的大半個身影即刻現于眼底。
瑤族古村寨
江永千家峒人文古跡多,旅游資源豐富。千家峒古文獻記載的峒口、四塊大田、九股水源、楓木凹、白石嶺以及造型奇特美觀的鳥山、馬山、石狗山等地形地貌特征就在江永千家峒內;元大德九年瑤民為抗擊官兵圍剿,在峒口的石山上筑起的古石墻仍依稀可見,現已成為千家峒的歷史見證和奇特的旅游景點;境內出土的古劍、古磚、火管、石碾、酒具以及最近發掘的湘南第一大古民窯遺址,更增添了千家峒的神秘。
千家峒北依都龐嶺,地勢險要,山深林密,紅軍長征曾經過此地,在海拔1528米的三峰山石壁上還刻有“中國工農紅軍萬歲”的大字;山上有原始次森林8萬畝,有國家保護的一、二級林木27種,珍稀動物28種,稱為“南方動植物資源基因庫”。
山澗溪水縱橫,瀑布高懸,還有一處溫泉,九股水源注入中峒,水秀山青,靈氣無比;峒內山奇洞異,有形象逼真的鳥山、馬山、狗頭獅子嶺、石童子、九牛戲水,有千姿百態的桐巖、白鵝洞、鳳巖山等石灰巖溶洞,美不勝收。
江永境內的韭菜嶺海拔2009.3米,是境內最高峰。嶷山舜廟,為歷代帝王“朝祭”圣地,“堯天舜日”名貫天下,毛澤東“九嶷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下翠微”的壯麗詩篇,更使九嶷蜚聲中外。
關鍵字: 人間 內 千家峒 平原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