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行之西塞山懷古
西塞山懷古(1) 2006年12月24日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唐代詩人張志和即興填寫的這首古詞名篇《漁歌子》,正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被人們反復吟誦而歷久不衰。幾乎所有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小學時代背誦過的東西,很長時間都不會忘卻。伴隨著“白鷺”、“桃花”和“鱖魚”,“西塞山”早已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記憶深處,似乎永遠也揮之不去。西塞山其實就在我們湖北——近年來我幾乎每個月都要去的黃石市,離武漢僅1個小時的車程。不知道為什么,我竟然一直沒有想到要去看看。終于等到了這個雙休日,前往造訪的又恰好是黃石市西塞山區的學校,才有了機會登上這座刻在記憶中的歷史名山。準確地講,西塞山其實不能稱為“山”,它的海拔僅176.5米——以登山者的目光看,僅僅一個小土坡而已。然而,因為它突兀挺立在長江邊,臨江一面為懸崖絕壁,構成了一道過往商船必經的險隘關口,自古以來,就以“吳頭楚尾”的地理位置和扼守天險的地形,集古戰場和風景名勝于一身。西塞山雄姿(轉貼自網上景區介紹圖片)如果在春天登西塞,且不說“桃花流水”,就連青山疊翠也會給人賞心悅目的快感和愉悅。春到西塞山(轉貼自網上景區的介紹圖片)可是,冬天來觀同一景致,即使在陽光燦爛的正午,枯黃的草木也只會增添幾許歷史的蒼涼感。登山的必經之路,蜿蜒曲折。不知道為什么,雙休日出游,這座記憶深處的古名山也幾乎沒有游人,雜草叢生,樹木凌亂,一派蕭瑟景象。留影還是必需的“功課”。畢竟,“西塞山前白鷺飛……”這歷史名篇名句,直到今天依然再一次被我國語文新課程標準列入了小學生“必背的七十首”古代詩詞之中。估計“白鷺”是無緣看到了。但是,我們還是發現了西塞山一處最美的景點——白鷺棲息地,由于成千上萬的白鷺云集,遮天蔽日,鳥糞日日堆砌,竟然把巖石和樹木都染成了一遍雪白,形成了被稱作“西塞殘雪”的自然奇觀。 (景區介紹里的白鷺云集圖) 讓西塞山出名的,主要還不是《漁歌子》。自古以來,這里就是扼守長江中游,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有歷史記載的大小戰事就有百余次。例如:三國時期,東吳孫策為報殺父之仇發兵攻黃祖,在西塞山激戰獲勝。其弟孫權也曾三次征伐黃祖,使西塞山狼煙不斷。其后,西晉傾舉國之兵分道伐吳,浮江東下,吳人設置“鐵鎖橫江”重點把守,晉軍激戰西塞山后一舉滅了吳國,三國分立的局面終告結束。元朝期間,農民起義軍首領徐壽輝設重兵扎寨西塞山,后被卜顏鐵木兒殲滅。到了明末,李自成取南京途中“兵敗富池口”,后經西塞山轉戰鄂南。清咸豐三年,洪秀全率太平軍棄武昌東下,在西塞山戰勝清軍,東進南京建都。之后,太平軍又與清軍爭奪武漢,在西塞山展開過惡戰。西塞山最后一次重大戰事發生在1938年,國民黨精銳部隊七十四師等,在西塞山與日寇混戰五晝夜,重創了日軍。 西塞山懷古,古戰場才是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關注的焦點。李白、劉禹錫、韋應物、陸游、蘇軾、黃庭堅等唐宋大家,都在此留下了佳句。山頂上陳列著仿造的幾門古炮,依稀再現了這個軍事要塞的千年雄姿。 (待續)
關鍵字: 東西 桃花 漁歌子 白鷺 西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