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客家民系講究的傳統習俗
客家民系很講究古風,有很多傳統習俗。年初一吃羹湯,正月二十“天穿日”做米果糖食,二月十五日花朝吃擂茶,驚蟄炒豆子,清明染青精飯,立夏釀豆腐吃米粉肉,端午節粽子鴨蛋,六月六燒酒狗肉,新谷登場薦新,七月七乞巧吃瓜果,中元節殺鴨祭祖先,八月中秋花月餅剝芋頭,重陽薯包米果,十月初一糯米油糍,臘月初八臘八粥,二十四送灶神過小年,除夕油炸糍粑……。過年過節如果沒有這些,就沒有節日氣氛。這些習俗,還寓教于樂,灌注了很多知識和期望:年初一吃羹湯,有蔥、蒜、芹這些青菜,蔥表示聰明靈通,蒜則表示精打細算花銷得體,芹是要求一年勤勞年年勤勞。驚蟄炒豆子是提出滅蟲 ,炒豆如炒蟲。中秋剝芋頭喻剝鬼皮,帶有宗教色彩。
古代遺留下來的風俗,有的漸漸不合時宜,須予改進。比如,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而客家的喜慶宴席周到趨于繁瑣,殷勤接待趨于疲勞“轟炸”,一餐飯有的長達數小時,先茶點,繼面點,后冷盤,最后熱菜,茶點面點與正席之間百無聊賴,客套話反復講過,初次見面的人都成了熟客。
繁瑣不堪的飲食大陣,客家人中產生了一個令人捧腹的故事。說的是恭候客人的過程,先是來了一位,孤坐許久。請客的主人如盼星星月亮,手足失措。廚下的師傅躍躍欲試,多次打聽上菜時間,主人自言自語:“該來的不來”,意思是說應該都來了呀!先來的那一位偶然聽見,非常不達,自以為不屬“該來”之列,借故離開。第二位客人來了,主人才發現第一位又走了,便道:“不該走的又走了”。第二位客人又誤會是自己不該來的,孤坐少許也離開了。
客家人是漢民族中的一支優秀民系,客家人的禮節很多,很繁雜。待客。客人光臨,男客人由男人陪坐,敬煙,女人奉茶。不能“打赤膊”、“穿內褲”接待客人,亦不能隨意彎腰曲背、駕“二郎腳”,扣鼻子、玩腳丫。奉茶也很有講究,只有一兩位客人時用手端茶,客人多時用托盤端茶。單獨奉茶給客人時要用雙手端,客人多時用托盤端茶。客人接茶坐著要起身,不起身要說對不起,我沒有起身。主人回答不用客氣。用右手五指,左手四指,寓意“五湖四海皆兄弟,人生何處不相逢”。
共餐
主人與客人進餐時,要客人或長輩坐上席,宴席上給客人篩酒要按坐席的大小順序。以方桌、圓桌為例:陪客方桌坐8號位、圓桌坐10位,篩酒則按坐位的大小順序,方桌按照1、2、3、4、5、6、7、8順序,圓桌按1、2、3、4、5、6、7、8、9、10的順序。這些規矩目前仍很講究,尤其是廣大農村。主人要給客人盛飯,請客人吃菜,不能侵占客人坐位,不能腳踏別人的凳子橫木,夾菜時只能夾自己一方的菜,不能目中無人亂夾亂挑。同一席的人吃飽時,不得離席,要把自己的筷子擱在自己飯碗上表示等候之意(如遇有全席人把筷子擱在飯碗上,則表示不滿或表示沒有吃飽)或說一聲某某請慢吃,對不起我沒有等你。待客人回答:別客氣,請坐松(下席)才能離席送客。
送客
當客人提出要走時,主人要先挽留,客人確實要走,主人應為客人拿物、開門、送出大門。客人說請留步,主人才與客人拱手或握手告別。多人同行的客人長輩或老者先行。
客家人還有很多禮節,如子女早晨起來、晚上臨睡要向父母或長輩問安,晚輩外出回來要給長輩打招呼,這是不可違逆的禮節。親友有了紅、白喜事都能主動相幫,互送禮物,就是平時有了什么新鮮食品,均要與鄰里共享等等。
關鍵字: 傳統 客家 端午節粽子 米粉肉 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