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的飲食習慣
民性民風。《瓊州府志》對陵水人民的評價(記載)是“民性樸直”。陵水人民不論是黎族、漢族、苗族或其他民族,向來襟懷坦白,真誠團結,不存嫉妒之心,且非常熱情好客。在相互往來中,總是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給客人以最好和熱情的接待。據傳過去漢族人到黎族山區去作客,主人在買菜難的情況下,連抱窩的母雞也舍得殺來招待客人。黎族年老的女主人,對漢族客人總是習慣地稱呼為“子”(兒子、女兒),自稱為“亞媽”。無不使人感到親切。本縣黎族人民歷來有互相幫助的優良傳統,一家有事,百家幫忙,捐來獻酒相助。誰家如缺了糧食向親戚朋友求助,只要對方家里有,那怕是有的不多也絕不會讓求助者失望回去。
居住條件。解放前,漢族居民,居磚木結構的低檐矮屋。水上居民(俗稱“疍家”),以“舟楫為家”或在海濱用竹、木茅草棚居住。黎族人民,結茅為舍。其茅舍搭蓋的形狀,如同漢族的金字形瓦房。苗族同胞,居形似漢族住宅或船形的茅屋。
飲食狀況。本縣漢、黎、苗族人民,歷來以大米和蕃薯為主糧。大部份地區米、薯混煮飯粥。部份地區米、薯分煮,先吃薯,后吃稀飯。黎族人民習慣在煮熟的飯粥里沖冷水,把飯調稀并喜吃略帶酸味的蕃薯飯,認為清涼可口。但外地人和胃病患者不適應,吃后往往會引起腹瀉或吐胃酸。本縣農村各族居民,素來比較節儉,平時對菜看不大講究,逢年過節卻有一番準備和安排。陵水人有飲酒的習慣,尤其黎族人民,以“飲酒活血、打力”為由,一般喜飲地產的低度酒。地產的酒,分甜酒與燒酒。甜酒以由山蘭糯米煮成干飯為料,配適量酒餅搗拌均勻,盛入陶罐中,密封罐口,一周至半個月之后便可飲用。或埋藏于地下,越久越好,這是節日或招待貴客時飲用的,地地道道的“山蘭美酒”。燒酒以大米或蕃薯或木薯或甘蔗等為原料,用適量酒餅發酵幾天后,釀制而成。軍田鄉的農民,有手工制作(燒制)釀酒陶具的傳統,也是該地區的一項副業收入。本縣農村中,很多家庭都有釀酒的陶具,逢年過節或操辦喜事,大都自釀自飲和待客。
關鍵字: 其他 民族 苗族 陵水 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