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南靖土樓沉重浮華間
土樓,南靖的土樓,讓我印象深刻。
那些天,我恨不的把土樓都看個遍,急急地行走在幾個土樓之間。
結果,看的土樓又有局限,讓自己回到重慶都難以釋懷。
于是,翻書查了些土樓資料。
福建土樓是東方文明的一顆明珠,它以歷史悠久、種類繁多、規模宏大、結構奇巧、功能齊全、內涵豐富著稱,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被譽為“東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筑模式”。
福建土樓,包括閩南土樓和一部分客家土樓,總數約三千余。
土樓,通常是指閩西南獨有的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筑承重生土墻壁所構成的群居和防衛合一的大型樓房,形如天外飛碟,散布在青山綠水之間。
風格奇異的土樓民宅散布在閩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閩西南的南靖、平和、華安、漳浦,最為著名的就是武夷山的土樓。其造型、裝飾和建造工藝世所罕見。
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46座福建土樓由六群四樓組成,福建永定縣占三群兩樓,南靖縣和華安縣占三群樓,包括分布在永定縣的初溪土樓群、洪坑土樓群、南靖縣的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華安縣的大地土樓群等,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嶺中,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著稱于世。
土樓,俗稱“生土樓”。因其大多數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稱“客家土樓”。
它是以生土作為主要建筑材料,摻上細沙、石灰、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過反復揉、舂、壓建造而成。樓頂覆以火燒瓦蓋,經久不損。
土樓高可達四五層,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樓聚居。
福建土樓的形成與歷史上中原漢人幾次著名大遷徙相關。
西晉永嘉年間即公元4世紀,北方戰禍頻仍,天災肆虐,當地民眾大舉南遷,拉開了千百年來中原漢人不斷舉族遷徙入閩的序幕。進入閩南的中原移民與當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閩南話為特征的福佬民系。輾轉遷徙后經江西贛州進入閩西山區的中原漢人則構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話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樓所在的閩西南山區,正是福佬與客家民系的交匯處,地勢險峻,人煙稀少,一度野獸出沒,盜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傳統觀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敵的現實需要使然。福建土樓依山就勢,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筑規劃的“風水”理念,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御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筑類型。這些獨一無二的山區民居建筑,將源遠流長的生土夯筑技術推向極致。
南靖土樓 (2)
南靖土樓 (3)
南靖土樓 (4)
南靖土樓 (6)
南靖土樓 (7)
南靖土樓 (10)
南靖土樓 (11)
南靖土樓 (16)
南靖土樓 (19)
南靖土樓 (20)
南靖土樓 (21)
南靖土樓 (22)
南靖土樓 (28)
南靖土樓 (30)
南靖土樓 (31)
南靖土樓 (34)
關鍵字: 書 南靖土樓 印象 資料 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