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蕩三坊七巷
福州建城于漢代,距今已有兩千兩百多年的歷史。也許是千年來偏安東南的緣故,自有一種慵懶閑適、寧靜自守的性情。城內的三坊七巷正是這個千年古城歷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 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和吉庇巷。 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晉末年,當時閩江的沙洲沉積,形成了一片陸路與河道并存的“開發區”。“安史之亂”中原混戰,南遷避難而來的各界人士在這里重建家園,一個以士大夫階層、文人為主要居民的街區由此形成。 遙想當年,一條南后街,多少繁華事。商賈如云、文人墨客如過江之鯽,這里是福州這座千年古城最具文化氣息的地方。至今還保留了大量的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建筑,被譽為一座龐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館”。 如今的三坊七巷,朱漆的大門,青銅制的門環,飛起的檐角,破敗滄桑中依舊有股大氣,卻抵擋不住商業社會的侵蝕。隨著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以上資料由中新社記者黃翔提供)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5年)陸蘊、陸藻兄弟居于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蘊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王益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于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里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后住有九門提督、臺灣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里的法禪寺游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巖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臺”,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臺”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于南后街之東側,由北向南分別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關鍵字: 三坊七巷 東南 歷史 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