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旅游•三坊七巷
福州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區。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占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余人。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保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跡,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筑。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墻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致,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筑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館.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后衣錦還鄉而改坊名。坊中16號為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水榭戲臺最具特色。這是一個木構單層平臺,四柱單開間,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為閣樓。于此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具有聲學原理和美學價值。文儒坊因歷代文儒輩出而得名。宋祭酒鄭穆、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臺灣總兵甘國寶、清代“世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襲故居皆在坊內。陳承襲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近代詩人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陳衍曾自吟一聯:“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 文儒坊東頭北墻上,還嵌著一塊高約2米、寬1米的陰文碑刻:“坊墻之內,不得私行開門并奉祀神佛、搭蓋遮蔽、寄頓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這是光緒辛已年(1881年)訂立的文儒公約。據有關人士認為,在全國城市小街巷中刻碑立約,尚屬罕見。楊橋巷古名登俊坊,因西通楊橋而改名,現擴建為楊橋路。在楊橋路與南后街交叉處的林覺民故居,也是福州辛亥革命紀念館。冰心小時候曾在這里住過,她在〖我的故鄉〗一文中,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在林覺民故居附近有座雙拋橋,傳說古時有一對青年男女相愛,不得如愿,雙雙投河殉情,故名“雙拋”。乾隆二年重建此橋。前幾年,福州在舊城改造中決定拓建楊橋路,按照截彎取直的方案,“雙拋橋”必須拆掉。為了保護這個歷史古跡,市政府要求建設部門修改了原定的設計,結果多花了300萬元。周圍的居民說:“300萬元買了個雙拋橋”。從而給雙拋橋的傳說增添了新的佳話。郎官巷因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宋代詩人陳烈、清代名人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后人遠溯劉濤居。”塔巷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原名修文巷,宋代改稱興文巷、文興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于巷北而改今名。塔系木構,后不知毀于何時。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爿小塔,作為古跡紀念。20世紀50年代,小塔移置坊口。黃巷晉永嘉年間(307—312)中原黃姓人家避亂入閩,落戶在此,故稱黃巷。唐代黃璞返隱歸居這里。黃巢軍入福州,因聞黃璞的大名,命令兵士“滅炬而過”。巷內歷代多住儒林學士,人文薈萃。 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撫李馥、楹聯大師梁章鉅、進士陳壽棋、趙新等,都曾居巷內。梁章鉅58歲時,引疾歸田,住的就是黃璞的舊居,他在宅內建的小樓,取名黃樓,旁辟假山池館,頗有江南園林風韻。安民巷位于黃巷以南,西通文儒坊。〖福州地方志〗記述:“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告示安民,故名”。舊有錫類坊,以宋劉藻以孝聞,后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臺育德”。歷史上巷內人家多為社會賢達。元行省都事賈訥居之。巷西側民居舊宅仍保留勻稱格局和古樸風韻。宮巷舊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極宮得名,是當今福州保護得最完整的古巷坊。巷內現存明代的建筑6幢,清代的建筑13幢,其中面積在千平方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10幢之多。福州歷代尤以近代名人多居于巷內,如清兩江總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林則徐之子林聰彝,清海軍總長劉冠雄等。宮巷里的豪門住宅結構精巧,單是室內的木雕石刻構件就今人嘆為觀止,如漏花窗戶采用縷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過木格骨骼的各種精心編排構成了豐富的圖案裝飾。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飾以重點雕刻。各種精巧生動的石刻在柱礎、臺階、門框、花座、柱桿上隨處可見,可算是福州古建筑藝術集大成者。吉庇巷俗稱為“急避巷”。宋鄭性之中狀元衣錦還鄉時,曾因以前他落魄而凌辱過他的人,自感虧心而急避,遂稱“急避巷”。明代以諧音改巷名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庇境安寧之意。
關鍵字: 福建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