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漫步紹興
紹興,人杰地靈之處,吸引我已有不短年頭。因為,那里有魯迅。 11月,季節已是深秋,然而氣溫仍如秋中般爽人。藉此神清氣爽之季,邀朋約友,一訪先賢故里,好不愜意。 踏上江浙地界,猶如進入異域番鄉:滿耳充盈“不可理喻”的吳儂細語。 第一站,依網上驢友攻略,直奔安昌古鎮而去。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安昌古鎮如同其他江南古鎮,依河而建,一樣的小橋、流水、人家。居民們自在的過著自己的生活,不受游客影響,也不用叫賣、推銷滋擾游客,客主自便,悠哉游哉。只有烏篷船不時招攬著游客。也許因為為我們來得早,小鎮上沒有別的游客。我們信步而行,體驗著古鎮的久遠、悠然與恬靜。居民們的生活狀態依舊,絲毫不因游客來來往往而改變。街上擺賣的是居民們生活必需的各種小商品,以及這里特有的扯白糖和自制香腸。小茶館里三、兩個老人悠閑地喝茶、聊天。這種自然的狀態,正符合我對古鎮、古村品游的臆想。沒有了旅游的急迫、匆忙,心也和小鎮一樣安靜,邊走邊看邊品味,接受古鎮傳達的人文、歷史信息,享受先人創造、遺留的珍寶。 如果評選最原味古鎮,我首推安昌。她沒有被商業化所玷污,保持了小鎮真實、自然的狀態。 在安昌,唯一參觀了《師爺博物館》。原來師爺是那樣一種職業,在官非官,有的比官還重要(比如刑名師爺),有的為官及官府捉刀作文有如今日之秘書……,所謂幕友者是也,活動在官府大幕之后。紹興是師爺的盛產之地,出過許多著名的師爺。《師爺博物館》所在就是婁心田師爺故居。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婁心田師爺 魯迅故里,就在紹興城內的一條小街上。這條街現在叫魯迅路。 魯迅故里景區包括了魯迅故居、魯迅紀念館、魯迅祖居、三味書屋。 魯迅故居記錄了周家從興盛走向敗落的過程,也記錄了魯迅先生從出生到青年的成長史。最能喚起我記憶的是百草園,“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百草園……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單是周圍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這一段文字,相信許多人都記憶深刻。這是周家的菜園,它處于周家新臺門的最后面,游客戲稱為后花園。臺門,是此地的民居,小康以上的人家才有能力建造,中富人家的臺門一般在二進、三進,周家新臺門為六進,可見周家當年的氣勢。和江南其他地區的民居一樣,天井是不可少的,是采光和通風的必需。每一進都有天井。天井也有大有小,自然也與家道有關。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魯迅紀念館比較全面的寫實了先生的一生。從一個不很起眼的門進去,好大的庭院出現在我們面前,豁然開朗。魯迅紀念館,一座不算大但絕對稱得上大氣的建筑。在先生塑像前留個影吧,站在巨人面前,才明白自己的渺小。走進紀念館,用大約一個小時跟隨先生走過了他風風雨雨的五十五個春秋,翻遍先生一生的記載,滿篇最醒目的是兩個字:斗爭。先生與腐朽、落后、反動斗爭了一生,始終站在進步、先進、光明的前沿,是偉大的正義斗士。作為世界語學習者,我著意搜尋先生與世界語相關的記錄,可惜沒有!1908年在日本留學的魯迅接觸了世界語;1918年魯迅發表《渡河與引路》一文表達贊成世界語的態度;1921年至1923年間與俄國盲人世界語詩人愛羅先坷親密接觸并成為摯友;1923年到1925年在北京世界語專門學校教授《中國小說史略》;1927年在廣州世界語學會為步行全球的德國世界語詩人賽耳(zeihile)舉辦的歡迎會上發表了支持世界語的演講……。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魯迅紀念館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在巨人面前才明白自己的渺小 魯迅祖居是周家老臺門,有250年的歷史。與先生的生活、學習沒多少聯系。記錄的是周家的發家史。老臺門對面就是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是當時紹興城內一所頗負盛名的私塾。魯迅12歲開始到這里讀書,前后約五年。塾師壽鏡吾“極方正、質樸、博學”,是先生最敬重的老師之一。在這里讀書,要經過老師面試,還要自帶桌椅。從這里走出了魯迅、周作人,還走出了《辭源》的編寫者之一壽孝天(壽鏡吾先生侄子)。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三味書屋,名家的題匾哦 在這條路上還有一家毫無當年遺風的“咸亨酒店”,從店堂風格到經營方式都是“吃人”的架勢,一家酒店兩處待客,一處名“樓”一處稱“閣”,價格高出別處幾乎一倍,當年的孔乙己是斷然“不得入內”的,更別說欠賬了。這是紹興人吃魯迅的一個范例。 紹興城內有一條老街,名曰倉橋直街,長約三里,游客必到。立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優秀獎”碑石。這里有不少保護得不錯的臺門,更多的是滿街的商鋪、充耳的叫賣聲。商味濃郁,掩蓋了文化。站在這里,更留戀安昌古鎮。 蘭亭由蘭花得名,因《蘭亭序》而名。 蘭亭在紹興城外西南十余里處。當年,王羲之等42文人學士聚會于此,假修禊之際飲酒賦詩,王右軍即興題序一篇。通篇28行,324字,有復重者,皆變化不一,精美絕倫。被謂之“天下第一行書”。只可惜落入唐太宗之手,成為陪葬之物。在蘭亭可以見到幾十個不同的臨摹版,也都不失為書法佳品。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蘭亭,建于蘭花飄香的渚山腳下的驛亭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蘭亭序,蘭亭因此而聞名天下 沈園,一段哀怨的愛情故事萬事流傳。 陸游在20歲左右的時候,娶表妹唐琬為妻。陸游英俊豪爽、才華過人,唐琬才貌雙全、通曉詩詞,兩人情趣相投。但兩年后陸母竟逼迫陸游休妻,母命難違,陸唐兩人只得忍淚吞聲,依依惜別,各自娶嫁。在1151年的春天,陸游與唐琬在沈園邂逅。唐琬置酒肴相待陸游,共敘離別情愁。陸游感慨萬千,滿腔悲憤,在園壁上題下了千古絕唱《釵頭鳳》:“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邑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綿書難托,莫、莫、莫。”唐琬看了這首詞之后十分傷感,回到家里也和了一首《釵頭鳳》:“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妝歡,瞞、瞞、瞞。” 已經長久經受心靈折磨的唐琬,經受此番精神刺激,身心再也無法承受,不久就在憂郁中去世。從此,每當陸游重游沈園,都會作詩來表達對唐琬的思念。正因為如此,800多年來,人們總是將沈園與陸游聯系在一起,使它成為人們追思這份至死不渝的真摯愛情的千古名園。 在紹興,避不開的是人力三輪車。砍其價不必心軟,走倉橋直街一趟,二人一車,不要高出30元。“司機”也是善侃之人,一路說來。倒也是實話實說:紹興之地,吃的是魯迅飯。引來游客不說,還引來了海內海外的投資者。紹興名人比魯迅地位高的還有人在,比如蔡元培,比如周恩來。但他們改變不了紹興人民的生活,也改變不了紹興的城市面貌。作為兼職導游也還稱職,沿途景觀一一介紹,留出時間讓你拍照,還可兼職攝影師。幾十塊錢花的也不算冤枉。 紹興的吃食沒什么好說道的,味淡而酸甜,不太適合我們湖北佬。 紹興還是值得一游的,如果你對魯迅感興趣,如果你喜歡原味的古鎮,如果你對歷史的、文化的、愛情的故事情有獨鐘。
關鍵字: 江南 紹興 網上 驢友 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