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大佛寺風景名勝區
新昌大佛寺位于浙江省新昌縣城西三里南明山中。這里山清水秀,巖石嶙峋,古樹蒼蒼,飛瀑泱泱,曲澗微轉,幽洞深邃,是風景幽奇的旅游勝地。大佛寺風景名勝區總面積共25.5平方公里,由大佛寺景區、十里潛溪景區、南巖寺景區三部分組成。大佛寺景區離縣城西南0.5公里,創始于東晉永和初年(公元345年)共有景點165個,其中人文景點45個,自然景觀120個,為中國漢族地區142個重點開放寺院之一。這里群山環抱,奇巖突兀,亭臺樓閣環布,古樹修篁,故大佛寺又有“石城古剎之稱。寺內依山崖開鑿30年的石彌勒佛像,南朝文學家劉勰譽之為“不世之寶,無等之業,曠代之鴻作,后世稱之為“江南第一大佛。沿途有鋸解巖、譽為“江南敦煌石窟的千佛巖、放生池、隱岳洞、晉曇光舍利塔、隋智者大師法塔(為紀念佛教天臺宗創始人智凱而建)、朱子亭(朱熹于此著書立說)、朱梅、硅化石(又名木化石,距今已有1億5千年歷史),石門幽谷、磨崖石刻等景觀。在大佛寺入口處,以大佛寺為依托,突出佛教文化內涵,氣勢磅礴的中國大佛城已開業,這又是一處好景觀。大佛寺里最負盛名的文物是石雕彌勒大佛。據《新昌縣志》記載,大佛開鑿于南北朝時齊梁年間(約486一j516年),前后營造30余年。據1984年有關部門測算,佛座高1.9l米,佛身高13.74米,佛頭高4.87米,耳長2.7米,兩膝相距1016米。此佛像是中國江南第一大佛,可與大同云岡、洛陽龍門石窟中大佛相媲美,目前仍是全國屈指可數的幾尊石雕大佛之一。石彌勒像不僅以其規模宏大,氣勢非凡著稱于世,而且在佛教造像藝術上也獨具特色。石像盤膝而坐;面容秀骨清相,婉雅俊逸,端莊慈祥。額部寬闊,鼻梁高隆,眉眼細長,方頤薄唇,兩耳垂肩,頂有螺髻。身披架裟;中胸袒露,衣著縐招,自然流暢。身段秀麗,體態勻稱,給人一種超脫、莊嚴的感覺。在造像上作了兩個藝術處理:一是適度地放大頭部,處理好視差關系,使人們仰視大佛時,毫無比例失調之感,反面感到佛像比例協調,佛面容親近真實。另一個巧妙的創造是鑿成穴代替眼珠,使觀瞻者不論從哪一角度仰視,均有與佛陀目相接之感。大佛寺的開山和尚是東晉名僧曇光。曇光是江蘇昆山人,自幼出家,拜訪名師,鉆研佛學,成為一位有影響的僧人。東晉永和(345-356年)初年,縣光漫游江左,宿石城山下,見這里古木參天,石壁千仞,青藤繞石,環境十分清幽,就在這里劈荊斬棘,在山洞里修行。南齊永明(483-493年)年間,僧護來到石城山隱岳寺,做了隱岳寺的住持。他見寺北有青壁干余尺,每至其下,“聞管弦聲或發光怪,決心就壁刻成佛像。石壁堅硬,進展慢,至齊建武年間(494-498年),僧護圓寂時,只粗粗鑿出頭部形象。其弟子僧淑等繼其業,因“資力莫由而停工。梁天監十二年(513年),齊梁時代名僧僧
關鍵字: 入口處 創始人 名勝區 大佛寺 文化內涵 木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