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碧塢景區
劍池在蔭山山谷之中,由蔭山洞出發,順山熱盤旋而下。數百步,有一頂石橋映入眼簾,這便是阜溪橋,又名飛虹橋。橋的石柱上刻著陳毅同志的題詩,一邊是“夾道萬午成綠海,百尋澗底望高樓,另一邊是“飛瀑劍池滌俗慮,塔山遠景足高歌。橋下,有一塊黑褐色的巨石,側臥溪上,這就是“磨劍石,石上用篆字鐫刻著“周吳干將莫邪夫婦磨劍處幾個大字。阜溪橋上游五十步左右,有兩股溪水在這里匯合,一股來自中華山,另一股來自蘆花蕩。兩股溪水合流以后,水勢增大,順山勢直下,形成飛流,直沖阜溪橋。沖出橋下,猛然跌落二、三丈,形成瀑布,注入劍池之中。這就是劍池瀑布的第一迭。劍池右側有一條鐵欄護持的鳥徑,盤旋逶迤于懸崖峭壁之間。這條小徑,上接阜溪橋,下連劍潭。小徑中段,緊倚危石,是一座綠頂紅柱的半亭。離亭不遠,一頂石橋橫架于深壑之上,橋欄上刻有“觀瀑橋三字。或憑倚“半亭,或登“觀瀑布,可以平視劍瀑。這時,瀑布、劍池雖近在咫尺,卻因中間隔著一個深谷,若即若離,又別有一番情趣!無論春夏秋冬,陰晴晦明,劍池瀑布千變萬化,奇景迭出。有時如一線懸空,可隨風飄散;有時如匹練下垂,凝然不動;有時又如蒼龍入海,騰挪飛躍;有時,大霧彌天,瀑布潛形,唯聞水聲;有時,晨霧未散,谷中紫煙彌漫,瀑布若隱若現;有時,月光臨照,山色朦朧,瀑布銀光閃爍。劍池瀑布名聞遐邇,但若就它的水熱而論,則既不及“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廬山香爐峰瀑布,也不及“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為煙的雁蕩大龍湫,然而它瀑流三迭,騰挪多姿,卻是別處所不及的。劍池飛瀑的氣勢不凡,加上莫邪、干將曾在此池中磨劍的傳說,常激發起一些有志之士的激烈壯懷,或吟詩以抒情,或題字以言志。陳毅同志的“飛瀑劍池滌俗慮,抒發了革命者的高尚情操。抗日名將馬占山在抗戰前夕在此留下的墨跡“橫磨殲虜,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侵略的浩然正氣。干將莫邪雕塑:在阜溪橋上方,距“試劍石十余米的地方,有一座一九八五年落成的干將莫邪雕塑。這座雕塑緊靠溪流,連底座共高約三米,作莫邪干將煉劍狀。美麗端莊的莫邪持劍在前,身后體魄雄健的干將掄錘欲擊,兩人在嚴肅而緊張的神情中透露出成功的喜悅。這座雕塑聳立在劍池之旁,引起了游人的深思:它的塑造固然依據于莫邪干將鑄劍的傳說,但它的含意卻遠遠超出雕塑本身,它是一曲熱情洋溢的頌歌,頌揚我國古代眾多的能工巧匠建設偉大的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光輝業跡。莫干山的秀麗風景同樣也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劍池摩崖石刻:莫干山中心區有摩崖石刻三十余處,散落在劍池、靈鵲橋、“皇后飯店及將軍崖附近。劍池周圍特多。這些題刻多出自近人手跡。在劍池飛瀑第一迭下劍池旁的峭壁上,刻著“劍池兩個大字,周慶云題,字體端莊,筆力雄渾有力。劍潭在懸崖上,鐫刻著“阜溪之源、“唾珠咳玉等字。“阜溪之源說明這股大旱不涸的瀑布實為從庚村通往三橋埠的阜溪的源流,它從三橋埠入余英溪,再入莒溪而灌入太湖。劍潭左側懸崖上還有“谷飛瀑四字石刻。在劍池通往劍潭的石徑轉折處,有一塊隆起的巨石,上面刻著“石鐘二字。這是一種暗示,它把劍池所在的山谷比作一口銅鐘,劍瀑恰似那永不休止的鐘聲。寓意深長。 靈鵲橋在劍池東側,位于劍池通往天橋的石徑上。橋上筑有方亭,靈鵲橋上下兩側為竹林覆蓋,綠蔭蔽日,寒氣襲人。靈鵲橋道旁崖壁上依次有抗日名將馬占山、夢城居士和藏書家劉承干等人的題刻。夢坡居士題曰“倪黃畫本,以倪云林、黃公望的山水畫卷來比喻莫干風光。夢坡居士曾移家攜眷居住于莫干山,聽泉聲,觀劍氣,采竹實。莫干山規模最大的摩崖在靈鵲橋上,蘧廬旁,稱甲壽巖,面積大約十余方丈。上鐫刻有白曾然所作《甲壽巖記》全文,約四百字,字大半尺。這是白曾然祝周慶云六十大壽所書。觀瀑亭:觀瀑亭聳立于蔭山向東延伸的山脊上。順劍池左側的石級,盤旋而上,便可到達。這是一座紅頂的六角亭子。登上觀瀑亭,縱目東望,“兩岸青山夾飛流的劍瀑全景,從上而下,可一覽無余。這里去劍池瀑布已百丈開外,且山勢陡峻,設計者在這里設置一個觀瀑亭,以縱觀劍瀑的全貌,確是匠心獨運。無怪游客們在劍池附近飽覽了瀑布以后,仍覺不足,還要沿著曲折的山道,攀登觀瀑亭,一覽為快。坐亭上,瀑布的沖蕩聲清晰可辨,聲音不大,但在山谷間回蕩不息。有時風起,滿山的竹濤澎湃,更增加了它的聲勢。天橋:觀瀑亭有竹徑可通天橋。由莫庚公路右側,拾級而上,也可到達天橋。天橋橫駕于一泓溪水之上,一端連接上山的竹徑,通向幽深的竹林,另一端連接向下的石級。石級較陡,盤旋十余米,再下面又有一個小池,和一個不大的花圃。每當大霧迷漫的日子,從花圃上望,云霧把一切都淹沒了,只有那座橋還隱約可見,云天一色,小橋乃如在天上一般,這大概就是天橋命名的由來吧?從天橋左側下行數步,有一座綠瓦紅柱的亭子。在一個方圓不大的空間,從天橋而下,經小亭,到花圃,分成三個層次,卻毫無局促之感。小池旁栽了幾棵芭蕉,小花圃中種植四時花卉。從上至下,融為一體,布局頗為巧妙。這些景物都深藏于竹海之中,晴日當空,陽光微漏幾絲;林中幽鳥相逐,環境極其清靜,但又不覺其寂寞,游人到此,自然靜心滌慮。唐詩人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詩中有句云:“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除卻禪房,用它來表達此處清靜幽深的意境,不也恰到好處?
關鍵字: 中華民族 中心區 從庚村 莫干山 藏書家 轉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