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明果寺
明果寺位于廟前鄉境內,距城35公里,寺以唐女皇武則天親書額“明果寺而得名。 明果寺始建于公元684年,正當武則天稱帝的時候。民國《衢縣志》記載:“康熙《西安縣志》,在縣七十里,山勢靈秀,溪水回環,前有缽盂山,極似缽形,寺場最古唐女主則天親書額,有白居易傳法堂記。寺為唐大徹禪師道場,有師漆布真身,又有元和證真塔楊光弼記。今寺廢,惟一鐘尚存。嘉慶《西安縣志》順治六年僧形山來衢結庵于此,康熙五十年僧書贊建大殿,雍正二年僧永念建地藏殿及回龍庵,乾隆二十八年僧慧緣重建大殿、觀音閣,四十四年僧自扳建講堂、方丈,嘉慶四年僧道德重整觀音閣,建山門。寺復振,此寺香火極盛,與九華同,今雖凋敝,好善之士猶愿輸貨重整,惜寺僧無人善為住持也。 民國《衢縣志》又載自居易傳法堂碑:“有問師之名跡,曰號惟寬,姓祝,衢州信安人,祖曰安,父曰皎生,十三歲出家,二十四歲具戒,僧臘三十九報,年六十三終興善寺,葬灞陵西源。詔謚大徹禪師。又云:“年十三,見殺生者惻然不忍食,乃求出家。初習毗尼修止觀后,見大寂乃得心要。唐貞元六年行化于吳越間。元和四年憲宗召至闕下。白居易嘗詣師問曰:既曰禪師何故說法?師曰:無菩提者被于身為律,說于口為法,行于心為禪,應用者三其致一也。十年二月升二堂說法后,就化。敕謚大徹禪師:按白太傅傳法堂碑之師六十三終興善寺,葬灞陜西源,明果寺西亦名灞陵西源。見陳鵬年頓聞塔銘、趙清獻集有明果寺證真塔頌,則師實歸葬西安(衢縣)也。臺北胡適紀念館編的《胡適手稿》第七集下冊,有胡適在1961年5月23日晚寫的一篇有關衢州《白居易傳法堂碑》的讀書筆記。 明果寺在銅山源溪的北源,山青水秀,群山環繞,林木蔥郁,風景十分秀麗。民國《衢縣志》載:“毛維瞻明果寺記:宋元豐三年冬十月十四日,維瞻陪趙
關鍵字: 十四日 山青水秀 紀念館 而得名 觀音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