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華亭老街”
松江華亭老街
缸甏行中段南邊有上海地區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建筑清真寺。西端盡處為谷陽橋,橋下溪水北流至望恩橋處注入市河。谷陽橋南為一片沼澤,漁民在此捕捉蜆子,故名“蜆子灘”。谷陽橋西堍南有陶行弄,橋西為坍牌樓。
邑人顧清纂撰的正德《松江府志》說:“慶云橋南有臺諫雙清坊,為張弘至、張弘宜(張弼子)立。”時逾二三百年牌坊圮塌,乾隆《婁縣志》說:“以舊跡(名街)曰坍牌樓。”說明這條街巷名稱的由來。
原中山中路馬路橋西至西林路段的北側,有傅家弄、池家弄,俱在塔橋東,后通新街。新街今名斜橋街,乃與中山路平行的小街,東起秀水新路,穿越人民北路,西至東塔弄底,長約480米,寬3米左右,人民北路往西至東塔弄一段約400米。
東塔弄在圓應塔東,南起中山中路,北抵斜橋街,弄長僅35米,弄底西壁緊貼西林寺為中山中路654弄。此弄東至青松石原有明末著名 壘山師邑人張南垣構筑的一個園林,清初為云南按察使許纘曾的別業,名曰“西園”。許家衰落后將園之半賣給李姓,另一半售于張維煦,張氏于雍正五年(1727年)改建是園,園貼近西林寶塔,有“倒影涵空塔印尖”、“水面萍回皺塔尖”之秀麗景色,改園名為“塔射園”。
西橋弄在圓應塔的西側,北至龍梢里、杜家灘。弄底原有明代少司寇徐陟的別業“竹西草堂”。陟孫徐爾鉉擴建,改名曰“宜園”,一時為郡中名園。清初歸大學士、工部尚書王頊齡,更名曰“秀甲園”。清圣祖玄燁兩次南巡到松江,均臨幸是園,御書“蒸霞”兩大字以賜。又間聞有雞犬之聲,贊曰“此間安樂”。乾隆年間(1736―1795年)張研齋購得此園。道光年間(1821―1850年)張氏家道衰落,將園之西部售于寧紹會館,東部售后被改建成抗英名將陳化成(福建國安人,江南提督)祠。民國元年(1912年)孫中山先生來松視察設于該詞內的同盟會松江支部,孫中山先生就住在這祠堂里,因孫中山先生的駐蹕,當時西塔弄名噪一時。
西塔弄之西為九曲弄,南起中山中路,北至西新橋路,長180多米。弄西側原有基督教會辦的慕衛女校,東側有西林幼兒園、西林小學。弄底有施王廟,廟早毀。弄曲折多彎,故名九曲弄。1999年以此弄為基礎,拆除兩側民房,辟建西林南路。
原中山中路馬路橋之西,依次有古建筑:中山中路492號王冶山宅。此宅始建于明末,清代為湖北知府王冶山所得,經他修繕,他的后代擴建翻造成六進縉紳笫宅,淪陷時期拓寬馬路拆除門廳,現存五進四庭心。王宅之西510號為袁昶宅。
西林禪寺和圓應塔俱在慶云橋北,據《松江府志》記載,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年)僧睿建接待院,接待院毀于元代兵燹。明洪武初僧淳厚重建,添筑毗盧閣,改名“西林大明禪寺”,清代沿稱西林禪寺。歷年均有修葺。寺內終日香煙繚繞,佛事盛旺,為云間古寺名剎。解放后,僧人還俗,屋宇被糧管所和塑料廠占用。
圓應塔(俗呼西林塔,又稱延恩塔),據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松江府西林禪院圓應塔記》記載修建的經過是:塔初由比丘(和尚)淳厚在宋圓應睿師接待院遺址上募緣補建延恩寶塔,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僧法 徙建于殿后,重建工程于正統十四年(1448年)告竣。此后明萬歷、清順治、乾隆、道光時曾多次修葺。寶塔系由西林寺管理。當時尚無門票收費制度。在塔的入口處有一位僧人負責收費,登塔者只要給守門的和尚一個銅元(俗稱銅板)即可登臨。圓應塔高47米,八面七層,為上海地區最高最雄偉壯觀的古塔。
關鍵字: 上海松江 華亭 古城 米 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