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我去逛千佛山圖
千佛山在濟南市區,來到山區茂密的樹林中,讓人很難相信自己剛剛還置身于濟南的鬧市之中。 步入登山的大道,便見盤路兩旁的十八羅漢雕塑和廣場邊的一尊臥佛。羅漢是佛主釋迦牟尼的弟子,受佛的囑托,為眾生造福田。傳說他們的本領很大,有的能降龍、有的能伏虎、有的能縛獅、有的能捉妖,深愛人們敬仰。十八羅漢依次為:(1)賓度羅跋羅闍、(2)迦諾迦伐跟蹉、(3)迦諾跋厘墮闍、(4)蘇頻陀、(5)諾矩羅、(6)跋陀羅、(7)迦哩迦、(8) 伐諾羅弗多羅、(9)戌博迦、(10)半托迦、(11)羅怙羅、(12)那伽犀那、(13)因揭陀、(14)伐那婆斯、(15)阿氏多、(16)注荼半托 迦、(17)嘎沙鴉巴、(18)納答密答喇。 臥佛是佛祖的側身臥像,花崗巖質,長十余米,東西橫臥,頭朝東面向北,面頰豐滿,眉目修長,給人以慈祥的感覺。 千佛山中重要的建筑歷山院是一個東西長方形院落,院內有舜祠、三圣殿、圣裔祠等名勝,整體感覺是古色古香。院門門額是乾隆御筆親書“歷山院”三字。歷山院原是佛、道、儒三教合居的寺院,院內亭臺樓閣錯落有致,紅墻青瓦,古木綠蔭,核心建筑舜祠又叫“重華殿”,歷史悠久。舜耕歷山開創了濟南的人文歷史,濟南人也非常敬重他。傳說舜的眼晴有兩個瞳子,名字叫重華。他在部落中德高望重,才華超群,后繼堯位治理天下。舜祠的西側是三圣殿,白粉墻,廡殿頂,綠色琉璃瓦,斗拱額枋彩繪典雅,正脊、檐角,也飾吻獸,大有廟堂氣氛。殿內塑有堯、舜、禹的坐像。堯踞中,舜和禹配坐左右。 三圣兩側侍立著掌管重要事務的四名大臣。殿內四周有內容豐富的壁畫,比如大禹治水等,把人帶到了遠古的農耕社會之中。 與歷山院緊相毗鄰的是興國禪寺,它們左右呼應,各具韻致,可謂珠聯璧合。建在千佛山半山腰的興國禪寺在1471年曾遭兵火破壞,后來屢經重修。興國禪寺東西各有一寺門,上額均刻有趙樸初題寫的“興國禪寺”四字。西門楹聯石刻很有禪意:“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門內兩側,有鐘鼓二樓。進寺門南側,千佛崖石壁上鐫刻佛像多尊。院內有彌勒殿、觀音殿、達摩殿、玉佛殿及禪堂。佛殿內塑有釋迦牟尼、大悲觀音、地藏王菩薩、十八羅漢和四大天王等。 興國禪寺西門外有一處木質的“云徑禪關”坊,系清乾隆年間因乾隆游千佛山在此駐輦而建造,形為四柱三樓式。坊的正面匾額上的紅底金字是“云經禪關”,背面是“峰回路轉”。“云經禪關”的大概含義也許是這里云霧彌漫,游人登至此處時好似已經進入仙境,可以達到佛門凈地了。“峰回路轉”則是形容這里的地勢險峻。 自“云徑禪關”坊西行,在盤道中途可見“齊煙九點”坊。坊前匾額刻有“齊煙九點”四字,出自唐代詩人李賀《夢于》詩中"遙望齊州點煙"的佳句。濟南一帶,古代屬齊州,城北有九座秀山,合稱“齊煙九點”。坊背后匾額刻有“仰觀府察”,應該是取自王羲之《蘭亭序》里的句子。 順著“齊煙九點”坊下面的石階下山時,在山腰處建有一個亭子,名曰“唐槐亭”,亭旁有一古槐,傳說唐朝大將軍秦瓊就拴馬于此樹,世稱“秦瓊拴馬槐”。這棵老樹樹干半枯,空心中卻生一幼樹,所以又稱“母抱子槐”。 千佛山最具有藝術價值的非萬佛洞莫屬。萬佛洞在千佛山山北麓,洞深六百多米,洞中有佛像28888尊,匯集了“莫高集錦”、“龍門精華”、“麥積廳觀”、“云崗薈萃”四大名窟的經典圖景。 在千佛山東麓有一尊巨大的彌勒佛像,通體高二十米,號稱“江北第一大佛”。在這個地方,自然少不了“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這幅對聯。這既是對彌勒佛寬宏大量、樂觀豁達形象的一種描述,也表達了國人對待生活的一種態度。 總之,千佛山與泰山最大的區別是:到千佛山頂能從容地欣賞眼前的一切,登泰山頂只有想躺下休息的心思了。因為在泰山頂上,看到的滿目青山、霧靄彌漫;而在千佛山頂可以居高臨下,看濟南城中那鱗次櫛比的樓房,近距離的感受萬家溫馨的生活。 高度是相對的,心情也是相對的。登山如人生,目標太高只會感覺到疲累;目標適宜才覺其樂無限,如這濟南的千佛山。
關鍵字: 十八羅漢 千佛山 登山 釋迦牟尼 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