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湖十八景
蠡湖十八景十八個中心景點各相隔五六百米,其間布置自然生態林帶。明年將建設蠡湖北岸景觀帶,長約9公里,景點依次為“生態佳景”、“仙蠡夢幻”、“城市之光”、“濱湖史韻”、“焰火廣場”、“仙蠡傳說”、“逸情港灣”、“蠡湖廣場”、“城市森林”和“漁舟唱晚”等。“鸕鶿出沒魚同患,卻笑滄江垂釣叟”。明代詩人王永積在《五里湖》詩中曾譽蠡湖為垂釣好去處,如今這里湖岸蜿蜒曲折,岸邊垂柳依依,灘軟水清,風景優美,環境幽靜,可忘情垂釣湖光山色,尤為雪后初霽情趣更濃。游人漫步湖灘,賞景垂釣,沐浴春光秋色,品味回歸大自然的愉悅。我國著名實業家榮德生、榮智健祖孫所建長386米的新老寶界橋,猶如雙虹飛架蠡湖水面,將蠡湖分為東、西蠡湖。橋北頭置有一亭,亭中巨碑刻有“寶界雙虹”,為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手書。碧波長橋,氣勢雄偉,一攬湖光山色。入夜,雙橋亮帶光彩奪目,與亮麗的湖岸線和通體透光的鹿頂山組成一幅蠡湖絕美的夜景圖。湖門位于望湖橋堍,相傳此處北望田野一派翠綠,南眺蠡湖水氣蒸騰,隱喻湖門。景區內建有激光噴泉、花壇苗圃、觀景平臺、游船碼頭。花卉四季怒放,一片姹紫嫣紅,伴有噴泉煙花,溢彩流光,大有“瀲滟連空云不雨,瀟湘入眼畫難圖”的壯觀場景。望山路沿湖,為觀鹿頂山最佳處。這里湖面開闊,水光瀲滟,無垠意境。坐落在群山翠峰之巔的主建筑舒天閣,高24米,黃琉璃頂。當夕陽西照,云霞燦爛,舒天閣與山水輝映,一派迷人景色。夜幕降臨,鹿峰華燈閃爍,火樹銀花,流光溢彩,如入幻夢漁父島位于環湖路西側,占地約7公頃。因范蠡隱居蠡湖養魚制陶,寫下中國第一部養魚專著《養魚經》,民間稱之為漁父,故取名漁父島。島上刻有《養魚經》,建有百步沙灘、游船碼頭、演出平臺等。每當皓月當空,島上樹影婆娑,沙灘銀光閃閃,湖面波光粼粼,清風徐來,令人陶醉。 西堤,因范蠡西施泛舟于此命名。300米堤岸桃紅柳綠,春風拂面。堤內一泓池水微波蕩漾,婉若西施浣沙的苧羅山若耶溪。明代王永積在《錫山景物略》中寫道:與西湖相比,“蠡湖缺少的是胭脂,如果建樓臺、造祠堂、筑湖堤、種花木,蠡湖的景色絕不比西湖差”。今日西堤已是春拂胭脂,堤湖相映,為蠡湖與西湖媲美陡增佳色。百米噴泉為蠡湖新城標志性景觀。主噴高120米,輔噴高40米,裙噴高30米。主噴水柱如蛟龍出海,形成“一柱擎天”湖中景觀,輔噴、裙噴水柱猶如一只碩大的水花籃,高低起伏,與湖岸棧橋、帆板式遮陽廊組合成壯觀的飛泉帆影畫面。入夜,激光照明與水柱共舞色彩,演繹蠡湖之光“綠色、生命、環保、人文”的時代主題。位于百米噴泉東側的太湖石景區,別具蠡湖山水風景特色。上千塊太湖石散臥在寬廣湖畔,最大高2米余,重一、二十噸。錯落有致,千姿百態,相映成趣,各領風騷。身臨其間,猶見“太湖七十二峰”濃縮盆景。醉波的太湖石,靈氣溢然,為游人題詞寄意留下想象空間。 “檣底鶯聲春欲盡,席邊鷗侶暖相呼”。鷗鷺島,距渤公島百米,面積近2公頃,為鷗鷺棲息的天堂樂園。島上種有大量鳥類喜食的干果植物,辟淺水灣,繁殖水草、螺螄、魚蝦,為鷗鳥覓食、棲身、繁衍營造良好生態自然環境。游船蕩漾碧波,可見鷺鳥擊水,可與飛鷗嬉戲。渤公島位于犢山大壩,為紀念治水先賢張渤而取名。面積約37公頃,是一座集調水、自然、生態、人文為一體的生態島。島上建有50立方米/秒泵站與四座16米凈寬節制閘組成的調水設施;并建科普館,展示蠡湖治水史料。一條逶迤曲折主園路貫通全島,每逢金秋,登樓遠眺,蠡湖煙波浩淼,白帆點點;鹿頂山層林盡染,流金溢彩。蠡湖新城路橋名稱的歷史傳說一、環湖路橋梁名稱與歷史故事1、浦家莊與韶秀橋:蠡湖之光景觀處,當年為浦家莊(俗稱塘上)舊址,是理想的避風港灣。每逢太湖風浪天,十里八鄉的漁民,甚至大批蘇州、常州、宜興等地漁船會集停泊于此,日久天長,形成一個在蘇錫常地區有較大影響的大型魚市場。環湖路1號橋位于浦家莊(俗稱塘上)之北故舊稱塘北橋,老橋重建后取“春入湖山韶且秀”詩句命名“韶秀橋”。2、蘇家渚:據史料記載,元末至正年間,宋代大文豪蘇軾的九世孫自常州遷居無錫,十一世孫定居蠡園鎮蘇家渚(現漁父島以東),并建有蘇家祠堂。環湖路3號橋位于蘇家渚附近,為紀念“三蘇”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杰出貢獻,取蘇東坡“翠點春妍”詩詞命名“點春橋”。3、望湖橋:明代時地處揚名鄉的無錫南城門名為“望湖門”。當時蠡園鎮屬揚名鄉,于南城門高處遠眺蠡園鎮,只見廣袤大地一派綠色,蠡湖湖面波光粼粼,令人心曠神怡。環湖路4號橋位于蠡園鎮蠡湖邊,命名“望湖橋”既名副其實,又很有文化氣息。4、倚虹橋:1934年農歷正月十六日,逢榮德生老先生60壽辰。他將親友饋贈的壽禮建寶界橋,于2月17日動工,僅用173天大橋就合龍通車,大橋的60個橋孔,象征著榮老先生的60歲壽辰。1994年,榮德生老先生誕生120周年之際,由榮老先生之孫,香港中信實業公司董事長榮智健先生捐資3000萬元人民幣建造新橋,10月正式通車,時任國家副主席的榮毅仁親臨無錫為通車儀式剪彩,并欣然命筆題寫了“寶界雙虹”,橋北堍一座琉璃瓦頂亭子,內存“寶界雙虹”碑刻,成為五里湖畔新景觀。環湖路5號橋緊鄰寶界雙虹橋,命名倚虹橋。5、國學橋:環湖路6號橋位于規劃望橋路交叉口東側,與茹經堂隔湖相對。我國近代愛國教學家、國學大師唐文治(號茹經)先生,于1920年4月,在蠡園鎮開辦國學專修館(后改稱國學專修學校),為首任校長,后人集資建“茹經堂”。為紀念國學大師唐文治(號茹經)先生,曾在蠡園鎮開辦國學專修館的功績,新橋沿用國學橋老名,旨在弘揚茹經先生愛國興教的民族精神。6、漁莊橋:環湖路7號橋位于蠡園公園(舊稱漁莊)旁邊。1930年,陳梅芳投資在此建造漁莊,1954年后并入蠡園,將7號橋命名漁莊橋方位明確,又能弘揚民族工商業者造福鄉梓熱愛家鄉的精神。二、金城西路(一條道路鏈接四段歷史典故)范蠡、西施、高攀龍、建文帝,金城西路(曾名蠡湖路)一條新建道路橋梁名稱鏈接4段歷史典故,這在無錫市政道橋建設歷史上是少見的。這些橋梁名稱充分展示蠡湖地區悠久歷史積淀和深厚文化內涵,從而打響蠡湖新城歷史文化品牌。1、蠡蹤橋與蠡隱橋:春秋末期,越國大夫范蠡助越滅吳,功成身退后,偕西施乘船經罵蠡港“泛舟五里湖”,在此“種竹養魚”,寫作的《養魚經》堪稱世界上第一部科技著作。將橫跨罵蠡港的橋梁命名“蠡蹤橋”,將東許巷浜上的橋梁命名為“蠡隱橋”,既有鮮明的方位特征,更能體現濱湖城市的地方特色,也為明代大詩人文徵明“何處堪追范蠡蹤”的詩句做了注解。2、水居橋:東林黨人高攀龍,因抨擊閹黨擅權遭謫后于蠡湖畔建一讀書處——“水居”,終日功讀詩文,不忘“以天下為己任”。將建在“水居”遺址旁惠巷浜上的橋梁命名“水居橋”,意在弘揚東林黨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3、暫渡橋:相傳公元1403年,明朝建文帝曾落難無錫,在蠡湖邊“落霞庵”避難一宿后,被官兵追殺,在“暫躲橋”與“連躲橋”一躲再躲,“暫躲橋”與“連躲橋”因此得名。蠡溪河上新建橋梁命名為“暫渡橋”,音近意同且文雅。4、高渡橋:當年高攀龍經常與東林黨人去黿頭渚共商救國之道,其車馬常于高車渡擺渡,把高車渡東支浜橋命
關鍵字: 傳說 垂釣 景點 景觀 漁舟唱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