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道吳中無泰山——縹緲峰
自古太湖七十二峰,西山占其四十一。而西山諸峰又以縹緲峰為最,海撥336.8米,且山脈延展,峰峰相連,更兼時常隱于太湖云霧之中,煙雨縹緲,宛如仙山靈境,以此縹緲峰又號稱太湖七十二峰之首。蘇州自古人文之地,文人雅士聚集其間,蕩舟太湖,登高望遠,吟詠唱頌,其中圍繞縹緲峰留下了眾多佳詞絕句。唐代詩人皮日休曾盛贊縹緲峰“眾岫點巨浸,四方接圓穹;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宋代四大中興詩人之一的范成大也留有“滿載清閑一柞孤,長風相送入仙都;莫愁懷抱無消豁,縹緲峰頭望太湖”的名句。元代詩人王鵬題詩“玄洲不復見,縹緲即芙蓉;玉洞連三島,金庭第一峰”。明代詩人王鏊登上縹緲峰絕頂后,當即狂呼“星辰可摘九天上,吳越平分一水間;……居然自可小天下,誰道吳中無泰山!”可能今人沒有古人那么多閑情逸致,實際上近代以來人們對縹緲峰的興趣可能僅僅限于它引人遐思的“縹緲”的名字,如當代武俠小說大家金庸、梁羽生筆下都曾寫過發生在縹緲峰上的故事,不過此縹緲是不是那縹緲就不得而知了。但縹緲峰作為旅游熱點,還是這兩年都市興起休閑旅游以后的事了,整個景區于今年3月20日正式開張,景區內部建設也還遠談不上完善,不過作為一個觀光與休閑相結合的旅游景區,進去走走看看倒也挺有味道。縹緲峰主峰及上面建的觀景塔乘坐景區內的游覽車觀看沿途景致農耕文化展示館,其中展示的部分農具在其他地方從未見識過位于縹緲峰西北麓的水月禪寺,始建于梁代,曾為一代江南名剎,相傳為觀音菩薩三十六相中“水月觀音”造像的發源地。水月禪寺隋代被毀,唐初重修并改名為明月禪院;北宋時真宗皇帝賜名為水月禪院,并賜御書金匾;元代末期又毀于兵火,明代宣德年間再度重建;清末以后寺廟日漸衰落,文革時再度被毀,2006年再次重建。寺內保存的清乾隆年間《重建水月禪寺大雄寶殿記》石碑墨佐君壇,因道士墨佐君在此筑壇求仙得名,始建于漢代,廢于清代,2006年重建。壇中所立為茶圣陸羽像,據說為當地出土的原像。傳陸羽曾到西山考察茶事,在水月塢采茶品茶,并記入茶經,水月塢的水月茶(小青茶)從此逐漸聞名于世,唐宋兩代被列為貢茶,為洞庭碧螺春茶的前身。水月寺附近的茶樓,在這里用水月塢的水沏上一杯水月茶,清香甘醇,感覺果然不錯。縹緲峰東麓半山腰上開辟的一片百鳥園,有各種鳥類數千只,其中有幾種鳥還是第一次見到。走進里面,鳥兒們飛騰啼鳴,追逐嬉戲,對人類走近它們已經非常習慣,該干什么干什么,并不十分懼怕。
關鍵字: 吳中 太湖 峰 皮日休 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