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其他景點
揚州其他景點揚州博物館 位于揚州市鹽阜西路的揚州博物館,是典藏揚州這個中國古代重要商業都會歷史文物的博物館。博物館原址在目前的史公祠,后搬進現在的天寧寺內。 在天寧寺這座古建筑中,博物館收藏三萬多件精采文物,藏品特點與揚州歷史息息相關,較為重要的漢代漆器、玉器、銅器、陶器、中晚唐的瓷器以及以揚州八怪為主的清代書畫等。 揚州博物館的館藏重點之一是清代書畫,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揚州八怪的兩百多幅書畫作品。揚州八怪是當時書壇上一批桀驁不馴、特立獨行的畫家,他們以造化為師,不因循前人舊法,為中國文人畫開創一片新天地;同時也由于八怪多數以賣書畫維生,于是,"他們得把市民的審美習慣注入畫中,把文人畫人世間象牙塔中釋放出來"。 在揚州博物館眾多的文物藏品中,揚州本地出土和傳世的古代陶瓷,都頗具特色。近二十年來,在城市遺址和郊區墓葬中陸續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和標本,種類豐富,窖口齊全;其中有中國產的阿拉伯文扁壺、唐青花瓷、朝鮮半島的高麗青瓷和西亞產的緣釉陶壺,引起了國際陶瓷界的高度重視。特別的是,大批唐、宋、元時的外銷瓷器如長沙窖、越窖、壽州窖、鞏縣窖、邢窖、定窖、景德鎮窖、龍泉窖、建窖、吉州窖等的出土,證實了古代揚州不僅是繁榮的商業都會,而且是傳統的陶瓷市場和海上陶瓷之路的起點。 另外,玉器及金屬工藝品也是博物館收藏的一部分。此館收藏的辟邪玉壺,造型以一辟邪作跪坐狀,中部鏤空,頭頂開圓口,上置球鈕銀蓋。此壺材質為新疆和闐白玉,辟邪身刻細圓圈紋、羽毛紋和毛紋。此玉壺造型奇異,工藝精湛,采用圓雕、鏤空、浮雕、陰線細刻手法于一體,是一件稀世珍品。 馬可波羅紀念館原寺為晉代謝安舍宅粉遷。清代贈設書局于寺內,刊刻過著名的 《全唐詩》。現有揚州博物館的藏品展出,并辟有馬可波羅館,紀念這位古代來自威尼斯的友好使者。 馬可波羅(1254-1324)意大利人,著名的國際旅行家。1275年來華,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禮遇和重用,先后代表元政府出使過波斯、印度、安南等地,并在揚州任官三年(1282-1284)。 二分明月樓 以著名詩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而得名的揚州二分明月樓。建于清代中葉,其主先為員氏、后為鹽商賈頌平。園中有山林一區、長樓7間, 樓上懸清代錢詠書題"二分明月樓"匾額。樓欄虛設,作美人靠;樓頂飛檐翹角,取勢空靈。園東有黃石假山,拾級登東閣全園有山有水,然水意涵蓄,達到了眼無神有的境界,實乃揚州"旱園水做"的私家園林上乘之品。 步入園門,有一平廊。廊壁,六方古樸的磚刻。刻唐詩"春江花月夜"(張若虛)、"寄維揚故人"(張喬)"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憶揚州"(徐凝)等于其上,使人頓感到一股維揚詩情撲面而來,與園內的畫意相得益彰。平廊中建一亭,集金農墨跡"伴月",懸橫匾;亭柱掛一聯:"留云籠竹葉,邀月伴梅花"。廊盡接爬廊循之可登樓。樓懸"迎月"匾額,乃迎月樓。樓前一聯:"朗抱開曉月,高文激頹波"。迎月樓迎東而立,是原"財神樓"改建。戲言之,這一改倒為揚州園林抹去了一縷銅臭,增添了幾絲月香。 96年恢復的二分明月樓煥然一新,甚是壯觀。坐北朝南的七間長樓,雄踞挺拔,氣宇軒昂。雖原錢詠題書匾額已蕩然無存,但今集其墨跡的"二分明月樓"匾額仍是勢態盈然。虛設之樓欄及美人靠亦春姿再現,俯看園景,仰視月輝,把酒臨風,神怡心曠。樓東南黃石假山撲朔迷離。名樓佳境,確似樓前集吳讓之墨跡楹聯所云:"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揚州第一樓"。 原"大仙樓"改建的"夕照樓",在黃石假山南側,樓3間,面西而立,故名夕照", 懸集鄭板橋墨跡"夕照"匾額。樓上東墻,設計者匠心別運,以雕花隔扇貼之令人深幽莫測。樓底層開敞,內置黃石貼壁假山、"曲水流觴水池。敞廳前是露臺,設有黃石棋桌、坐凳。不有一口古井,圓形青石井闌上繩痕深刻,"道光七年杏月舊物長年廢棄一邊,據說后來被農夫偷偷運回家中砌了豬圈,巧被發現,幾經周折,方才完壁歸趙。 梅溪吟榭在園之角,造型新穎,呈扇面狀,上掛一聯:"荷風送香氣,松月生夜涼"。 至于園中新設的水池,是否有悖于"旱園水做"的風格,使涵蓄變得直露,尚有待研討。不過,"水"與"月"最有親緣,在以賞月為特色的二分明月樓前加座水池,對游人來說倒也趣味憑添。至于池上建起的月牙橋,對游人來說倒也趣味憑添。至于池上建起的月牙橋,則在色彩斑瀾的揚州各式橋中別具一格,其嬌小秀媚讓人憐愛之至特別是兩片新月形的橋欄,倒映水中,宛若一輪滿月。而且,水池周圍的二分明月樓、迎月樓、夕照樓、梅溪吟榭伴月亭、長廊、假山、花木,渾然一體,相映成趣。 然而,在亭臺樓閣美景佳物之中,尤為突出的是,各式各樣多彩多姿的月亮橋、月亮門、月亮窗,使這座小巧玲瓏的園林緊扣一個"月"字,給人領略不盡的月光月色月姿月影月情月意。 荷花池 荷花池公園位于揚州城西南,面積127畝,其中水面約73畝,原名南池,硯池,因池中廣植荷花而俗稱"荷花池"。園內曾有明、清名園--影園、九峰園及"硯池染翰"等名勝古跡。現有九峰園、硯池染翰、臨池亭、玉玲瓏館、一片南湖、清漣橋等多處景區,另設有游泳池、兒童游樂場等游樂場所。 史公祠 三絕碑陳列于揚州史公祠后梅花嶺畔方亭中。原在市區古禪智寺(今上方寺)內,寺已不存,現揚州博物館收藏。原碑為唐代鐫刻,早毀。現碑為明代寺僧本初重刻。碑高155厘米,寬73厘米,上刻吳道子畫寶志公像、顏真卿書、李太白贊,因稱"三絕"。碑下題跋為明人所刻。碑額上刻隸書"三絕碑"三字。 西岳華山廟碑 陳列于揚州史公祠內。著名漢隸碑刻。東漢延熹八年(165)郡守袁逢刻。原碑明嘉靖毀于地震,傳世拓本極少。現碑為清阮元于嘉慶十六年(1811),按"四明本"請蘇州名匠吳國寶在揚州摹刻,并將家藏歐陽修所寫跋文摹刻于碑石缺字處。碑高196厘米,寬98厘米。碑座高55厘米,有蓮瓣紋飾。碑額篆書"西岳華山廟碑"。碑文22行,滿行37字,書祭山修廟,祈天降雨等內容。書中透逸多姿,為漢隸中精品。現為揚州博物館 收藏。 隋煬帝陵 隋煬帝陵位于揚州西北7公里雷塘,邗江縣槐泗鄉隋煬帝東路。隋大業14年(618),隋煬帝楊廣被部將宇文化縊死于江都宮。初殯于宮內流珠堂,后改葬于城西北5里吳公臺下,唐武德三年(620),唐高祖以帝禮葬于雷塘今址,其墓年久荒蕪。清嘉慶十二年(1807),學者阮元發現后,重立墓碑。碑高1.85米、寬0.8米、厚0.18米,上鐫隸體"隋煬帝陵"4字,由清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書。1983年后陸續修葺,修復了墓道和墓臺。周圍林木蔥郁,多為松柏、石楠和女貞。文峰塔 在古運河東岸(又稱寶塔灣),文峰寺內。明萬歷十年(1582),由僧人鎮存賣武募建,知府虞德蕭與御史邵公贊助。兵部侍郎王世貞撰《文峰塔記》志之。咸豐三(1853)寺毀,塔僅存磚心。后由當地僧人集大江南北各住持募資建復。該塔為磚木結構,上級八面。塔基為石砌須彌座。塔腳立一刻:古運河、三字碑。今文峰寺已辟為公園,對外開放。 小盤谷 小盤谷現在成了高雅的招待所小盤谷在城南丁家灣大樹巷內,原來是清代兩江總督周馥家的園子。因為園內假山峰危路險,蒼巖探水,溪谷幽深,石徑盤旋,故名小盤谷。現在,小盤谷成了揚州市的一處招待所。在這里住宿,白天可以享受園林之樂,晚間可得賞月之趣,清幽恬靜,令人陶然。不在這里住宿的人,也可以入內參觀。 小盤谷在揚州園林中有獨到之處與個園、何園相比,小盤谷占地很小,建筑物和山石也不多,但妙在集中緊湊,以少勝多,即小見大。水池、山石和樓閣之間,或幽深,或開朗,或高峻,或低平,對比鮮明,節奏多變,在有限的空間里,因地制宜,隨形造景,產生深山大澤的氣勢,咫尺天涯,耐人尋味,這是其他園子所不能相比的。 小盤谷也分東西兩部分 小盤谷占地不大,也用一道花墻將園子分隔成兩個庭院。墻內山池,墻外花木。一邊是人工精心構造的瓊樓閬苑,一邊是綠葉扶疏的自然景色,其間有月洞相通,似隔非隔,而一幽一曠,一密一疏,一文一樸,互為映襯,相得益彰,這也是揚州造
關鍵字: 中國古代 博物館 歷史 天寧寺 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