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北固山
對鎮江的認識始于兒時,聽劉蘭芳所講評書《岳飛傳》中有梁紅玉擊鼓助夫大敗金兵于黃天蕩一節,那時對女中豪杰梁紅玉充滿尊敬之意,對韓世忠能選擇風塵女子為妻充滿敬佩之情,同時也對鎮江充滿了好奇與向往。憶江南,最憶是鎮江;憶是鎮江,最憶北固山。暮色深秋,獨立北固山上,放眼北眺,浩浩長江帶著千載的興衰與榮辱奔騰而來,呼嘯的江風卷起萬頃碧波千堆白雪的同時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此間過往的一切。“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淚,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心情再次沉醉于北固山的空氣之中,思緒溯空飛揚,迷茫中一位老者蹣跚而來,隨風吟唱的悲歌在北固山的上空飄散開來:“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稼軒被起用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次年移知鎮江(即京口)。此詞便是老人登臨鎮江北固亭時有感而發。上片寫詞人樓上放眼,見神州沉陸,不知何處,只見不盡長江滾滾東流,不由激起詩人對千古興亡的感懷與慨嘆;下片借北固亭抒懷,詩人高度稱贊孫權年少雄武,稱霸東南,正是為表達對收復失地的信心與期盼。兩年以后即開禧元年,六十六歲的辛棄疾被任命為鎮江知府。此時正值韓太師籌劃出兵北伐。辛棄疾對此事,一方面予以積極的支持;另一方面又意識到韓太師冒昧行事,很難有所作為。詩人再次登臨京口北固亭,面對雄偉江山,追懷曾在此處累破北兵的歷史英雄孫權和劉裕,想到了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的輕率北伐,然后轉到自己南歸后的不堪回首的往事,最后以廉頗自比,表明年雖衰老,但報效國家的胸心猶在。萬千感慨隨風入胸,詞人揮筆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歷史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云: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千古興亡之事是特定的時代與歷史造成的。在那個時代的背景下,辛棄疾也只能獨立北固山上對風慨嘆“何處望神州”,也只能向天長問“天下英雄誰敵手”,也只能無奈地長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固執的老人無情的歲月黑暗的歷史交織成一幅悲情的畫卷伴隨著歷史的長風盡情地舒展于北固山的天地之間。美麗的山川也因此濃墨重彩著濃重的悲劇色彩。曾幾何時,一代“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少年俠客,被歷史的風霜染盡華發,只能對空無奈地慨嘆“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一代“醉里挑燈看劍”大俠最終只落得“卻將萬字平戎策,還得東家種樹書”的滄涼結局,令人悲憤。美麗的鎮江因此留下了凝重的歷史痕跡,令今人游覽北固山之時也難得輕松。獨立北固山上,眼前不由自主的浮現出一幅畫面:一位老人憑欄遠眺,風拂起他滿頭的衰發在時空間盡情揮灑,凝重的表情似乎在向風物抑或今人昭示著什么… ...
關鍵字: 北固山 好奇 岳飛傳 憶江南 梁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