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京的歲月之中山陵
這是我去得次數最多的一個景點,可是里面實在太大,每次我都繞不清路。整個中山陵景區的風景都非常好,也不知當初是經哪位風水先生的指點選中這樣的一塊風水寶地,讓每一個進入其中的人都覺此處集天地之精華,聚人間之靈秀。 主景點當然是中山先生的鐘型陵墓。有說是中山先生的衣冠冢,也有說是空墳。事實是無從考證的,不過反正游人關心的只是陵墓的設計構造和先人的知名度,至于實際埋葬的是名人的哪一部分已經不是太重要了。 從中山門到中山陵的陵墓大道大約長三公里,不管是坐車還是步行通過,一定會被道路的深邃和美麗所震撼。很想花很多筆墨去描寫,又覺得不足以形容其萬一,作罷作罷。 進入景區,首先看到的是一座花崗石牌坊,有三個門洞,中門的門楣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鎦金大字,牌坊的風格很別致,有種中西合壁的感覺。穿過牌坊和長長的石階就是陵門了,也分三個拱門,中門的門楣上有先生手書的“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陵門后是碑亭,沒有先生的生平,僅有潭延闿先生手書的落葬時間,大概是覺得寥寥數十字不足以概括先生的豐功偉績吧。 好象兩年前有一個*大的研究生自盡于此,這自盡的地點曾經引起眾說紛紜。據說當年蔣介石曾想要在死后安葬于此的,因為他說他不能埋得比中山先生高,不過最終他還是回歸了故鄉。 墓室位于鐘型的頂部,游人需要爬很多級臺階上去。我最喜歡坐在碑亭的背面,讓目光沿著石階望著高高在上的祭堂,而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臺階其實是整座陵墓設計得最為巧妙的環節之一:當站在碑亭往上看時,如果你選中了一個合適的角度,可以看到所有臺階與地面垂直的那一面,而完全看不到與地面平行的那一面。而當你爬到祭堂選一個合適的角度往下看,則可以看到所有臺階與地面平行的那一面,卻完全看不到與地面垂直的那一面。也就是說,仿佛看到的是一片平地,而且,每一級臺階都是可以看到的,很神奇!這是一位學建筑的朋友告訴我的,她說每一個學建筑的人都會想要來看一下中山陵,因為它的設計,因為它的理念。 祭堂的頂端蓋著藍色的琉璃瓦,也是有三扇門,門頭書有“民族 民權 民生”,祭堂的正中是一尊大理石的雕像,先生穿著長袍,端坐著,目視前方。頭頂是瓷磚拼湊的青天白日旗,四周墻上刻著一段歷史的變遷。進入墓室,中央是一個圓形的大理石壙,墓壙正中的石棺上是一具用漢白玉雕刻的孫中山先生臥像,穿中山裝。這也是有講究的,游人要從祭堂進到墓室,意示著中國是從長袍馬褂進入中山裝時代的。 每次在墓室的時候,我總會望著先生的臥像出神,這大概是唯一一個被共產黨和國民黨所共同景仰并且受國際友人尊敬的中國人了。我總是在想,他要懷著怎樣的抱負,他要做到什么樣子才能將國共兩黨的手牽起來啊?不過有一次,是一只老鼠打斷了我的思維,應該說,這只普通的小老鼠在一剎那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因為它爬到了先生的雕像上,在游人越來越大的討論聲中倏的不見了。聽見有人很小聲的議論:“這不是漢白玉的嗎?怎么會有老鼠洞?”還有人小聲的發表對管理的不滿。 墓室的后面有一個小小的后花園,說是后花園,其實只有一些當年設計中山陵的各種方案資料展示。其中也不乏美好的構思,但都不及現有的建筑來的壯觀而有意思,學建筑的人大概可以從中看出一些門道,而我只是看些熱鬧罷了。在長假中,后花園是關閉的,因為怕游人太多對資料的保存造成不良影響。 最值得重點推薦的是在碑亭到祭堂的石階兩邊的一對石獅子,絕對的與眾不同。深惡痛絕的是母獅子的右腿被毀于萬惡的日本炮彈。據說南京市政府曾經懸賞請人復修,無奈這種雕刻技術已經失傳,沒有一個已經成名或者想要成名的人物敢應下這樁差事,于是它就成了南京的維納獅。我就不去描述具體的模樣了,不過我可以保證它的毫發畢現與卓爾不群,讓我終生難忘。 還有松風閣,現在已經成為孫中山先生紀念館了。這座樓本身沒有什么奇特之處,但是門前有長長的石階。跟其他地方的石階一樣,兩邊都有用于方便車輪上下的斜坡。這松風閣的精華之處就在于左邊那道斜坡了,光滑可鑒,比公園里的滑梯更好玩,這也就是去中山陵一定要穿牛仔褲的原因了。如果體力允許,可以多滑幾次,當然,最好是讓同伴在下面擋著,如果全憑重力作用的話會一下溜出去很遠,而且,如果牛仔褲的質地不夠厚的話很可能會開天窗。對了,坐在松風閣門前的椅子上真的可以聽到松濤,只要閉上眼睛就可以心曠神怡了。
關鍵字: 中山陵 景點 衣冠冢 風景 風水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