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江南最憶是同里
走過一程程的路,迢迢到江南,綠山秀水精致園林不能算不美,卻無法讓人沉醉,沒有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也沒見膚如凝脂嬌巧秀麗的蘇杭美人,這不是我夢中的江南。 原以為是因腳步太匆匆,有許多內斂的美無法細心去體會,才有這樣微微的遺憾,到了同里,才知有的東西是會一下子契入心底的。但卻不是那種電閃雷鳴式的震撼,而是那種親切的綿密的溶入。仿佛那里曾經有你的一個舊夢,或者有你無數次的向往,游走在那里時,會有一種虛幻的真實,真實的虛幻,心會變得妥貼而寧靜。而在那一刻以前,我只知江南水鄉有周莊,卻不知同里。 落入眼里的是古樸的同里,醇厚的同里,清疏的同里,從容的同里。沒有記住同里有多少年的建制,但物與人都透著一種幽幽的古韻。古舊的單孔石橋橋面是用幾丈長的青條石鋪就的,數百年的踩踏讓石面光滑如鑒,石與石之間則早已離開幾分寬的縫隙,透過橋面能看見橋下的清波。房屋臨水而建,錯落有致,皆青石青瓦,典型的江南水鄉建筑,明明暗暗地掩映在香樟樹的影中,意趣恬然。最惹人遐想的是那老屋子夾著的小巷,寬不過幾尺,卻曲折悠深,踩著腳下石鋪的小路,就不由盼著有一場微雨悄然飄落,或許會逢著撐著油紙傘徘徊在悠長悠長的雨巷,含著丁香一樣的愁怨的姑娘,就不由折服于戴望舒的筆下經典。 沿著小街徜徉,聽見民居里傳來的嘩啦嘩啦的麻將聲,卻不聞人語響,想必多是一些鶴發童顏的老者娛樂消閑,而非賭者之聚,在這樣一個環境里,人自然是會長壽的。更有一些老人,坐在門前的陽光里,手拿一把小鉗,一粒一粒地剝著芡實,手邊堆積的皮殼仿佛剝落了的過去的時光,與一臉的淡定平和是那樣地和諧。年輕人們不會這么悠閑,打點了小生意招攬游人,卻也不像有些旅游點上的小販急赤白賴的樣子。有許多做點心的店鋪,前店后廠,現做現賣,先嘗后買,嘗完了不買也絕不會給你一個白眼的。有種點心叫襪底酥,形如襪底而得名,聽著不雅觀,看著也不像好吃的樣子,可一嘗之下,誰也不拒絕不了,讓人感嘆樸素的力量。在兩個對開的門店邊,一邊是一位年老的的織娘坐在古老的織機旁,一邊是滿屋的粗布衣服在出售。那衣服無論素白深藍還是條格,都顯出手工的精細,想著織娘一梭一梭要多長時間才能織一匹布出來,穿在身上不免多出幾分暖意,可是不敢買,像我輩偶爾逃離忙碌與窘迫的人,明日就又回到原來的生活軌道中去旋轉了,這樣的衣服也就只能束之高閣了,還不如就讓它掛在這里,裝點日后不經意的夢境更合適。 靜靜的同里,淡淡的同里,也在悄悄地變。我們乘的小船都是旅游公司的,船娘穿著統一的服裝,載著一群群的游客在水街中穿行,過吉慶橋,吉利橋,安定橋,歡聲笑語打破水鄉的靜謐,可我們知道同里是不適合喧鬧的,在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致中,太鬧了我們就聽不到流水的細語與 乃的櫓聲。躲開城市的喧囂來找尋一枕清夢的人們,想要這里是永遠沒有車馬喧的世外桃園,而這里的人們也許很想自己的家鄉受到全世界觀光客的青睞,借此改變沿襲幾百年的生活。就像曾與一位朋友說起西藏,越來越多的人涌向那個美麗的高原,會不會破壞世界上最后的一片凈土?改變那里純樸的民風?朋友說,但會給那里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這是一對永遠的矛盾。 同里隨便一個角度就是一幅絕妙的風景,自然是畫家攝影家的天堂。岸上有不少學生在寫生,有青年男女相伴同行,旅伴笑說是以寫生之名行談情說愛之實吧,大家皆笑,想想也在情理之中,這樣的風情氣氛恐怕最容易孕育滋生最美的人間故事呢。 但同里又實在是不適合有故事與情節的,她更適合去感覺,盡管每個人的感覺會不同。你會在自己的感覺里找到自己想要找尋的東西。
關鍵字: 東西 同里 憶江南 秀水 蘇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