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園游思
我到無錫去了很多次,但都沒有去游覽蠡園,總覺得是一個遺憾。退休后,又去了一次無錫,這次,我首選去游蠡園,去體味兩千多年前的那段“情”。 蠡園距無錫市區10公里,位于前湖北岸的青祁村,選址頗佳,它背靠太湖,為浩瀚的湖面鑲上了一顆明珠,是一處以“堆造假山、巧借真水”而聞名的江南水鄉園林。蠡湖,原名漆湖、五里湖,相傳春秋末年,吳越交戰,越軍大敗乞降。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殺掉勾踐,以絕后患”的勸告,卻采納被越王買通的權臣的主張,把勾踐夫婦和范蠡囚禁在姑蘇虎丘,為夫差養馬。勾踐君臣含垢忍辱,裝得非常恭順,夫差以為已真心臣服,三年后就把他們放回越國。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使越國富強起來,伺機復仇。同時,采納謀臣范蠡提出的“美人計”,在越國覓得兩個善于紡織、容顏絕美的少女----西施和鄭旦,教以歌舞,授以辱身報國的特殊使命,完成了三件大事:沉溺夫差于酒色之中,荒其國政;慫恿夫差對外用兵,耗其國力;離間夫差和伍子胥,去其忠臣。勾踐乘機伐吳,大敗吳軍,夫差自刎。范蠡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準奏歸隱,功成身退,帶西施西出姑蘇,載舟而去,范蠡偕美人西施經常泛舟于此,遨游于太湖七十二峰之間,因此,湖因人得名而稱蠡湖,園因湖而名而稱蠡園。 蠡園成為現在這樣,是經過了很長時間的不斷修建,先是名國初年,青祁村人虞循真在湖畔建青祁八景,號稱“山明水秀之區”。后同村人王禹卿父子在虞的幫助下,利用原有基礎,建蠡園;王的親戚陳梅芳在其西側再建“漁莊”,又名“賽蠡園”。建國后擴建蠡園長廊,與漁莊相連,后又拓建“層波疊影”新區,仍以蠡園命名。現全園分為四個景區:東部有百花山房、月波平眺、南堤春曉和四季亭;西部有千步長廊、湖心亭、凝春塔;中部有假山群、蓮舫;新辟的有春秋閣等名勝景觀。 現在的蠡園大門是原來漁莊的大門改建的,進門不遠就是百花山房,百花山房回廊中的墻上裝飾著彩繪壁畫,它以西施故事為線索,形象地展現了西施一生的主要經歷。我邊看邊想,一位美人,竟成就了一國江山,她摧毀了男人,卻也被男人所用,這是西施的對,還是錯?是喜,還是悲?想想在這兩千多年前的那個時代,一個女人又有什么自主,又有誰能說得清楚呢?繞過回廊向前走,經過二層的“濯錦樓”,來到了假山群,只覺峰回路轉,曲折盤旋,置身其中,如入迷宮。這些假山都以“云”字題名,有云窩、云腳、穿云、朵云、盤云、歸云、留云等。假山最高處是“歸云洞”,高12米,在此可以眺望全園景色。假山雖小,卻風景獨特,各種小亭、池塘、小溪、曲橋、石筍配置其間,各種名貴花木婀娜多姿,真是“秀壓五岳,奇似三山”,透著一股靈氣。江南園林造園多以水為中心,蠡園又建在太湖邊,因此在假山群中造了一座“蓮舫”,它是園林湖泊中建造的一種船形建筑,主要供人在游覽時駐足停留,觀賞水景。 繞過假山,來到一片豁然開朗的景區,名叫“桂林天香”,這里種有數十株郁郁蒼蒼的古老桂樹。倘若中秋時節來到這里,肯定香溢滿園,就會感受到“天香云外飄,桂子月中落”的情趣。過月老亭、石拱橋和涵虛亭,就到了一組寓意深刻的建筑----四季亭,它們代表了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時,春亭位東,叫“溢紅”,旁種梅花和迎春;夏亭位南,名“滴翠”,伴種夾竹桃;秋亭位西,稱“醉黃”,邊種桂花;冬亭位北,曰“吟白”,側種臘梅。四亭造型別致,歇山式亭頂,亭內三面扶手稱作“美人靠”,亭頂上裝飾著荷花、荷葉、蓮蓬,十分精美。試想西施當年,分季在各亭美人靠上與范蠡一起,欣賞湖光山色和亭周花卉,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景呢? 在蠡園西南角,臨湖建“六角亭”,就是蠡園風景之最的“月波平眺”。它飛檐翹角,綠瓦紅柱,攢尖頂,頂上有12根楞木,斗拱相連,雕刻著60只金鳳凰,每五只鳳凰由一條龍率領,中間繪有雙龍戲珠,所以也叫“龍鳳亭”。站在亭中可以眺望蠡湖,領略湖光山色,所以也叫“望湖亭”。在“望湖亭”前沿湖邊的是“南堤”,長二三百米,種植了600多株桃樹和300多棵柳樹,稱“南堤春曉”。每到春天,各個品種的桃花競相開放,爭奇斗艷,映襯在柳葉紗帳中,是多么令人心醉的景象啊。 沿南堤向東,走過假山石洞,再向前穿過月洞門,就是千步廊,又稱長廊,長289米。長廊臨湖,曲岸枕水。廊的北側筑墻,有用小青瓦組成的漏窗80多個,圖案各異,令人稱絕。廊的南側,臨水敞開,置朱欄坐檻,中架兩座跨水廊橋,廊內設月洞七處,使長廊顯得深邃多變。“西施”和“范蠡”漫步廊內,透過花窗,可見東園亭臺樓閣,山水橋廊,盡得移步換景之妙。轉看西側,湖光瀲滟,可體味“山光照檻水繞廊”的意境。千步廊東邊的盡頭,用棧橋伸向湖中約50米,建有湖心亭,墻上雕刻有《嘉湖佳話》壁畫和“晴紅煙綠”匾,和湖心亭隔水相望的是“凝春塔”,五層八角,紅磚青瓦,小巧玲戲,是蠡園中的著名一景。 從千步長廊返回,經“半亭”,就是“春秋閣”,這幢單檐歇山頂的建筑矗立在整個園林的最高處,閣名取自春秋時期范蠡和西施的故事。閣內有回廊,可以登臨遠眺,底層有一幅大型壁畫《范蠡西施泛舟圖》,二樓有長100米、高3米的大型壁畫,分為吳越爭霸、臥薪嘗膽、功成身退、隱居蠡湖等6個篇章,氣勢恢弘。 有人將蠡湖和杭州西湖相比,認為西湖之勝,以艷、以秀、以嫩、以園、以堤、以橋、以亭、以祠墓、以雉堞、以桃柳,如歌舞、如美人;蠡湖以曠、以老、以逸、以莽蕩、以蒼涼,而于雪、于月、于煙雨、于長風淡靄。此說有理,但西湖的“白娘子”,只“斷橋”一處有聞,這里卻處處迷漫著西施的氣息。我在想,范蠡和西施都是越人,而蠡園屬吳地,為什么吳地的人,要去紀念、贊頌滅亡本國的人呢?這是一種什么文化現象?又,范蠡將自己心愛的美女西施送給吳王,以換取某種政治利益,是多么令人發指!西施不就是一種商品了嗎?而后,又帶著西施歸隱江湖,是贖罪,還是真愛?我以為,西施可敬,范蠡可氣。
關鍵字: 園林 無錫 江南水鄉 浩瀚 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