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園游記
從上海上高速,車行近三小時就可以到達無錫,一個小而精致的旅游城市。無錫四大著名景點:蠡園,黿頭渚,太湖仙島和梅園。 蠡園建于民國初年,依傍蠡湖,寄喻了范蠡和西施的故事修建的。英雄美人,隱逸江湖,寄情山水,是中國傳統文人的理想境界。一位旅行者說:中國的園林,是合適在雨中觀賞的。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沉郁與內斂相符吧。到無錫的第二天,天就淅淅瀝瀝地下雨,勇敢點的人可以不帶傘,這樣的天氣,正合適去看蠡園。小雨,蠡園的正門廣場里很清靜,白墻,灰瓦,紅褐色的木質結構圍著,在雨里有點蒙蒙的,象一副古舊的國畫,墻內隱隱里探出綠的植物,引人想看出究竟。入正門,門檐不高,正是傳統私家園林森然的感覺,前廳因為天氣的原因,有些暗,左邊是郭沫若的詩,右側木刻了蠡園的風景,上面有很容易你會記得些的詞 “南堤春曉”、“長廊覽勝”、“假山聳翠”“睛紅煙綠”,由此可以體味出蠡園風景的特色。左右顧盼時,腳已進了園子,眼光里突然地一亮,天光,水光與叢叢的植物的綠,滿滿地放進你眼里,加上被雨洗過的空氣的新鮮,與雨點著膚的清涼,你整個的人精神被振奮了一下。綠是這樣的深厚和纏繞,將灰磚的小路變成了探幽的曲徑。向左走向右走都可以,左邊的小路磚縫里新綠的小草多些,就沿著它向前,會有棵棵古柏高舉它們的傘為你擋很多的雨點兒。過一座小橋,“假山聳翠”就在眼前,是太湖石堆疊而成,太湖石以其“漏、皺、瘦、透”為美,放在一起,各具姿態,或高聳,或低伏,據說仔細地看,可以看出十二生肖來,山羊、猴子、老虎、龍都輕易地找出,郭沫若先生不喜歡這一小區石景,說是擋住對面人的視線,其實有人喜歡一覽無余,有人愛好景色隱約,不可以一言敝之的。 再深入園中,許多的水道,許多的小橋,許多叉開的小路,人會輕易地迷路,信步地繼續向左,不期然“長廊覽勝”就在眼前,廊長三百米,被稱作“千步長廊”,更讓人多些深遠的想象,來得正好,可以看景色,再躲避些雨水。廊右側就是蠡湖的水了,左邊是它那些著名的花窗,共八十扇,方形,里面的花型都是用普通的青瓦構成,或圓或方,或六角,或八角,或梅花,竟扇扇不共,嘆為觀止。湖里的風這時會吹來,帶著斜雨繼續追著你的形跡,象是逐你不停的孩童。墻上還有雕刻的詩文,不過多是近代的,讓人不容易生出細讀的興趣。長廊另一頭出去,就可以上南堤,堤正對著蠡湖寬廣的湖面,沒有東西攔你的目光,人的心胸霍然地開朗,堤上一側種柳樹,一側植桃樹,此時不是桃花開的季節,但柳樹長得正旺盛,柳條下垂,象美人的長發,在湖水里輕漾。向右行進,這時的雨漸漸大了起來,我決定先上游船。船號“西施”,據說是戰國時的船型,自已一人上了船尾,船向湖心慢慢地行,雨點打著竹席做成的頂棚,撲撲地聲音漸漸密集起來,看著湖面,已是一片煙雨,一只鳥在遠處的視線里出現,孤單地向掠過雨水,向岸邊的一片綠里飛去,那是它的家?突然響起了古箏聲,和在雨聲里分外清澈,以為是放音樂,回過頭,竟是漁家女子在彈奏,聲音回響悠遠,在人的周遭把你包圍,是《蘇堤春曉》,原本對這曲子已是很熟,卻沒有在現在的環境里聽過,雨聲琴聲,一片清涼的古意,有一兩個音似乎錯了,但并不會覺得奏曲人的輕率。曲終,最后一個音裊裊許久,大家鼓掌稱許,然后又奏起了《太湖美》,旋律性偏強,不及《蘇堤春曉》那么余韻悠遠,琴聲止處,船已回到岸邊,雨又比前面大了,回望湖里,雨已成絲,細細密密地地織向湖水里,漾起陣陣不停的漣漪。大家急急地躲向了湖心亭,中間一面照壁,一面是西施和范蠡畫像,一面上有一大匾,上書,“晴紅煙綠”于是回過頭看南堤,此時的煙雨中,柳樹的綠竟已有了墨色。躲了一陣,雨小了許多,向右再行點路,就到了四季亭。原本中國園林是忌建筑雷同的,這四個這亭子,卻是同一相貌,圍住一小泓湖水和散在其中的睡蓮,周圍再種上了桂花,松柏,梅花,象一方天井。亭子里的雕花各不相同,最大的區別是四份題額,謂:含白,溢紅,滴綠,醉黃,取意冬、春、夏、秋。我正站在冬的亭子里呢。趕趕地再行一段,不知不覺已然出了側門,雨此時也停了,回望蠡園,也鎖回了白墻灰瓦里了。 興味不盡, “梅埠香雪”、“柳浪聞鶯”、“南堤春曉”、“曲淵觀魚”、“東瀛佳色”、“桂林天香”、“楓臺顧曲”、“月波平眺”,原來蠡園共有“青祁八景”,讓人徒然地生了些懊惱。近年來太湖污染地有些重,雨水擊下,湖水生出許多濁意,此刻有些擔心蠡園了。
關鍵字: 傳統 太湖仙島 寄情山水 無錫 英雄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