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善卷洞
去年冬月的時候,我有幸隨某團赴南方考察學習。我們消受了秦淮之水、三潭印月、虎丘雄姿、外灘繁囂,消受了六合塔錢塘潮,無錫景太湖煙波,也曾激動,心潮澎湃,但不知道還有使我們癡迷神醉如臨太虛幻境的所在——善卷洞,在等著我們。 她濱臨太湖西岸宜興丁蜀鎮西約四十五公里的地方。車子載著我們沿山坡上行,停在大約山頂的地方。在一片翠竹和芭蕉葉的掩映下,一亭翼然,上書“善卷洞”三個字。我們便拾階而上,至一平臺處,觀群山郁郁蔥蔥,惠風和暢,南國的冬也是這么暖洋洋地。向導告訴我們,每人預備一把手電,洞內崎嶇黑暗,須小心才是。我們便遵囑沿洞口踏階而下,光線漸透不進來,眼前陰森森的,似乎藏著無邊的黑暗。正躑躅,有微光在前面閃耀,近時,只見一大廳峨然,里面綴滿各色小燈,像翡翠,像星辰,輻射著一簇簇淡淡的浮光,返暈出一片朦朧的煙霧。廳的正中央,一片開闊的巨石上一巨象巍然雄立,那長長的鼻翼直擎洞頂,像是要擎住那萬鈞巨石。巨象的頭上,一石鷹凌空展翅,虎視象的背側;背側上,石猴攀石折枝,正在追隨一跑動的小兔子……。象高約十米,直擎洞頂,頂的巨大蒼穹上鑿有幾個雄渾的大字:“鷹象大場”。“場”的左側,一股清澈的泉水淺淺搖曳,水中“蓮花”并蒂,裊裊娜娜,或含苞,或怒放,或含情如少女明眸,或相偎似情人相昵,唱出那清清的影和曲曲的波。這時向導要我們抬頭看高處——原來那水中石蓮全為空中倒映——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斯! 沿著左側的石階往上走,我們來到了另一個大廳,只覺一股暖流撲面而來,沁人肺腑。向導告訴我們:這是“云霧大場”,冬暖夏涼。但覺縹緲浮浮的流煙衾著你,衾著你,以餳澀的眼波濯你的塵霧,透你的靈魂,然后做裊裊的飄,纏繞那崢嶸的鐘乳,映她的秾姿,洗她的秀骨,濡她的韶髻……鐘乳懸姿各異,狀神狀物,猙獰可愛,在燈光的作用下變幻莫測。再往里,在一片怪石的挾持下,當年坐山雕的巢穴、白骨精的白骨洞赫然眼前,令人大吃一驚!——原來電影《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洞和《智取威虎山》中的坐山雕府穴外景就在這里。那忽明忽暗、閃著冥冥青光的所在,使人陡然從剛才的天堂進入了地獄,渾身猛一激靈,用手摸,頭上卻是汗涔涔的樣子。廳的右側有一洞口,洞口上赫然大書“百病能除”,乃榮毅仁親筆。據說他初來宜興,有朋友邀他去善卷洞一游,他報恙在身,不去。后經朋友游說,不想一次游洞回來,病已全無,激動之余,便親筆書了這幾個字,令石工鐫于斯。 懷著告別仙境的心情,我們離開了“云霧大場”,進入側洞。洞內僅容一人通過,狹而高峭,每轉彎處皆有燈光照耀,上書“雷鳴”、“鼓聲”、“山崩”、“萬馬千軍”等字。但覺耳畔或雷鳴交加,大雨滂沱;或戰鼓聲聲,山撼地裂;或馬嘶人喊,驚天動地……正納悶聲音自何而來,不覺已出了窄洞,眼前豁然大亮,一飛瀑從天而降,攜白練舞姿翩躚。向導方解釋剛才洞內的千百種聲音乃瀑布聲入洞穴,轉彎抹角所為。眼前是一團嬌嫩的碧玉,厚厚地編織著一個柔膩的夢想,被一顆顆從天而降的大珠小珠們掠剪得蕩來漾去,朦朧在煙里霧里,永不愿再醒來。身后是一巨大的洞口,曰:“水簾洞”,洞內小舟搖曳著朝我們漂來。于是我們便有幸作這一次“跨洲際”的水上漂游了(有人問向導:“從這里出去到哪里了?”向導笑曰:“非洲。”)。洞陰森森,水碧茵茵,不時有燈光刺破沉寂,輝映那“可以到馬來西亞,菲律賓”的漩渦,洞口。“真能隨漩渦到馬來西亞,我情愿跳下去一試。”船上于是哄然而笑,笑聲朗朗地在洞內縈回。洞內忽窄忽寬,頭上的石頭亦每每探下大半個身子與游人說話,船夫一雙手按壁忽左忽右,小舟便悠悠晃晃地向前漂動。不一會,我們便又重見光明了。 卻是已到了山下。抬首再望那一片竹林,依然蔥籠故我,只是一疊疊一浪浪地直漫了上去,看不見山頂,方知仙緣已絕,人間重溫。于是拖了閑步,慢慢地往前移動,猛看見一墓碑,上書“梁山伯祝英臺之墓”,驚詫之余,思想這一對千古癡情鴛鴦如何安家在這里?——只不見彩蝶的影子,大概還不是時令吧。這時,一對青年男女嬉戲著從竹林中跑過,破我沉寂。看他們時而追隨,時而依偎,我不覺替古人流淚——梁祝若生于現時,該不會演那幕嗆人淚下的愛情悲劇了吧? 正癡憨,忽聞被后人喊。看時,卻是剛才那船夫。“——同志,你們誰丟了東西?”他環視左右,操著一口濃濃的蘇杭普通話,微笑著問我們。“沒有哇?”大家面面相覷,各自查看自己的行李、口袋。“糟糕!”我心里一咯噔——錢包不見了!這時小伙已發現了我的失態,忙說:“你丟的皮包吧?內有什么?”“一千元現金和我的身份證、工作證,并一些車票、發票之類的東西。”我說。“還有一個速寫本,對不?”“對,就這些!”我忙回答他。“——給你,點點看。”他把皮包遞了過來,見我分毫不差,便作告別。我忙從錢包里抽出一百元謝他,他執意不收,最后竟憤然作色,我方罷。大家于是要他留下名姓,他邊跑邊大聲地喊:“要留就留善卷洞吧,我們都是此地人!”入得洞口,便一躍,小舟如梭而去。 我們于是佇立良久,良久……
關鍵字: 三潭印月 六合塔 南方 善卷洞 錢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