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焦山風景區
焦山,系“京口三山名勝之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樸幽雅聞名于世。其位于市區東北,巋然聳峙于揚子江心,與對岸象山夾江對峙。山高71米,周長2000余米,因東漢焦光隱居山中而得名。又因碧波環抱,林木蓊郁,綠草如茵,滿山蒼翠,宛然碧玉浮江,是萬里長江中唯一四面環水的游覽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園之喻。身臨其境,確有“砥柱中流rsquo;rsquo;之感,好似登上普陀仙島,贏得中外游人慕名而至。焦山之所以享譽中外,其一是因為焦山聳峙于江心,猶為“中流砥柱、“鎮江之石,氣勢磅礴;加上山寺隱約,林木蒼翠,水域廣闊,環境幽美,宛若人間仙島在水中縹緲。其次由于焦山藏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和著名的古跡,摩崖石刻于世皆知,碑林墨寶之多,僅次于古都西安碑林,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稱為“碑中之王的《痤鶴銘》碑為稀世之寶。筆法之妙為“書家冠冕,極富有珍貴史料及書法藝術價值,故有“書法山之稱。其三是焦山多禪寺精舍亭臺樓閣。寺庵有定慧寺、別峰庵、自然庵、玉峰庵、香林庵、海云庵等十多個庵寺。鄭板橋有詩云“靜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籬笆hellip;hellip;每個寺廟都有名僧,能詩詞歌賦,善琴棋書畫,清代禪僧幾谷,六靜和尚是著名的畫家,鶴州是拓碑能手,都曾享名一時。鄭板橋、柳亞子、康有為等人,曾在焦山攻讀。焦山還辦過佛學院,慕名來此朝佛受戒的學徒很多,因此,焦山有“文化山之喻。亭臺樓閣有華嚴閣、觀瀾閣、文昌閣、汲江樓、東升樓、御碑亭、槐影書屋、黃葉樓、乾隆行宮、浮玉齋、枇杷園、蝴蝶廳等古建筑精華,點綴扛山,在自然山水中增添了絢麗的色彩。因此,古人又稱焦山十六景:華嚴月色,定慧潮音,山門松影,庵院槐陰,海云墨寶,石屋藏銘,西岸遠景,東麓新林,江亭禮佛,巖洞尋仙,自然問道,安隱棲禪,危樓觀日,枯木品香,香林花圃,別峰里園。故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在此揮筆題寫了 “無盡藏三字,耐人尋味。日本森本長老留戀地說:“焦山是我第二故鄉。焦山的寺廟、樓閣等名勝古跡頗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蔭云林叢中,故有“山裹寺之諺。焦山與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偉,金山小巧玲瓏;焦山以蒼翠的竹木取勝,金山以輝煌的塔寺建筑爭長。自古以來,就流傳著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諺。焦山還具有珍貴的“四古。古寺廟(定慧寺)是明代之建筑物,主體建筑是綠瓦朱欄,十分古雅。古樹木(六朝柏、宋代槐、明代銀杏),多呈虬奇古怪之態,散布在山腰水畔寺前廟后,為山寺增添上一層幽邃雅靜、青翠蔥郁的色彩,極宜游賓休憩。此外,還有古碑刻、崖銘文物皆著名于世。焦山屹立于大江之中,自古以來就是軍事要地。唐代潤州刺史和鎮江節度史韓混,曾造樓船和戰艦30余艘,配備海軍官兵5000多人在大江上操練。南宋德柘元年二月,元軍攻占鎮江后,宋代杭元將領張世杰在同年七月,率領大批軍艦與元朝水師決戰于焦山,呈現出“焦圃險要屯包港,宋代興亡戰夾灘的壯烈搏斗。南宋抗金英雄韓世忠曾率領官兵數千人,駐扎焦山反擊金兵之事,已成為歷史佳話,英風干載,流傳后世。明正德四年(1519年)七月十六日,直隸右都御史史叢蘭因江西寧王反叛,親自率領江淮一帶水兵,在焦山江面進行操演。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英帝發動了揚子江侵略戰役,英軍艦侵入長江時,曾遭到副都統海齡率領鎮守焦山的青州兵和旗兵數千人,英勇抵抗和沉重打擊英軍,在近代反帝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焦山,山峰高聳,天塹幽深,怪石嶙峋,花卉爭妍,香色迎人,很堪觀賞。每逢秋月,艷紅的楓樹、盛開的菊花,吸引著四方游客,贏得詩人“焦山秋意濃,丹黃葉不同。霜楓盛春花,古剎展新容的贊美。1953年園林局在山麓地帶新辟了焦山公園,園內設有假山、水池、曲橋、渡亭、花房、果園、苗圃、菊壇、松徑、竹叢等美化基地,使焦山更加秀媚多姿、生機勃勃,蒼翠欲滴。加至江面上帆船點點,龍舟競駛,汽笛爭鳴,飛天翱翔,名魚躍水,俊鶻摩空,鳧雁浮江,點綴其間,美不勝收。焦山峨崖峭壁,聳峙在碧波萬傾之中,確有“中流砥柱的英雄氣概。它以秀麗的景色、宏偉寺廟、亭臺樓閣、千年古樹、摩崖石刻和碑林墨寶等贏得了四方游人前來觀光、游憩。定慧寺(焦山寺)始建于東漢興平年間,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原名普濟寺,宋朝時稱普濟禪院,元代改稱焦山寺,清康熙南巡來游焦山時將其改名為“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定慧二字,取于佛家“由戒生定,因定發慧和寂照雙融,定慧均等之意。“定,即去掉一切私心雜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聞、思、修三條途徑來增長智慧。“定慧二字是佛家修行之綱領,可見“定慧二字頗有深意。定慧寺規模宏大,明代為全盛時期,有殿宇 98間、和尚3000人,參禪的僧侶達數萬人,加上定慧寺兩旁還有18個庵寺,稱“十八房,故在佛教禪寺中有著顯赫地位,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古剎,曾有 “十方叢林、“歷代祖庭之稱。焦山游覽線路:不波亭━━定慧寺━━東泠泉━━御碑亭━━觀瀾閣━━寶墨軒━━焦山古炮臺━━華嚴閣━━摩崖石刻━━三詔洞━━壯觀亭━━別峰庵(板橋讀書處)━━百壽亭━━吸江樓不波亭: 是“海不揚波亭的簡稱,即定慧寺山門。從長江邊上與焦山對峙的象山腳下的渡口擺渡過江,不到五分鐘就可踏上綠色的小島焦山。迎面的焦山大門,朱漆彩畫,一對石獅鎮守大門。門旁左右懸掛著清代光緒年間巴州廖倫所寫的一幅楹聯“長江此天塹,中國有圣人,顯得古樸典雅。進入山門,迎壁就是對聯的橫披“海不揚波四個大字,為明代書法家胡纘宗所書,意為焦山矗立江心,猶如鎮海之石,驅逐水妖,故而海不揚波。在佛教上“海不揚波是清平世界的意思。定慧寺:由“海不揚波亭向東,只見一株八百年古銀杏樹下有一座千年古剎,即定慧寺。墻上嵌有“橫海大航四個篆體大字,上掛橫額“定慧寺。定慧寺原名普濟禪寺,始建于東漢興平年間,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唐朝玄奘大師的弟子法寶寂來山創建大雄寶殿,宋代改稱普濟禪院。元代改名焦山寺,后毀于火,明宣德年間,和尚覺初心重建。清代康熙南巡來游焦山時才將寺名改為定慧寺,沿用至今,寺廟現仍保持明代的建筑風格。大雄寶殿內雕龍描鳳的屋頂不用釘子,全部用小方快木頭拼合而成,圖案美觀,還有飛檐、斗拱,藝術高妙,國內少見,加上殿堂三尊金碧輝煌的大佛,更顯得大殿氣宇軒昂。康熙帝親書的“香林兩字閃爍于燭光香霧之中。正中的釋迦牟尼、迦葉、阿難像栩栩如生,兩旁排列著幾十尊新塑羅漢像,玲瓏的長明燈高懸半空,紫銅爐里香煙繚繞,整個大殿顯得莊嚴肅穆,古剎空靈。殿前的兩株銀杏樹至今已有四百余年。東泠泉:在大雄寶殿西側原海云堂的天井里,有一口井,叫東泠泉。相傳是焦光煉丹取水之處,又稱煉丹井。其實這里本不是一個泉,而是焦山和尚模仿金山中泠泉開鑿的一口井。因焦山在金山之東,故稱為“東泠泉。過去金、焦二山和尚常常相互爭勝,彼此模仿,金山寺有個蘇東坡玉帶,焦山寺也弄來一條楊一清玉帶;焦山有個吸江亭,金山也仿造一個吞海亭。東泠泉的開鑿正是他們競相爭勝的結果。御碑亭:定慧寺天王殿前是一座木結構的古式方亭,上蓋琉璃瓦,亭中豎立一塊石碑,上面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時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來焦山時作的《游焦山作歌疊舊作韻》。因是皇帝手書刻碑建亭,所以稱“御碑亭。詩中乾隆將金山、焦山兩處風景加以比較,認為就山水本色來說,焦山更勝金山一籌。其文曰:金山似謝安,絲管春風醉華屋;焦山似羲之,偃臥東床袒其腹;此難為弟彼難兄,元方季方各騰聲;若以本色論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hellip;hellip;觀瀾閣:走過一排楓樹,只見前面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一株四百多年前的古楓楊挺拔秀麗,這里便是乾隆南巡時逗留的行宮,行宮為兩層建筑,五十多年前閣前還未形成沙灘,閣外驚濤拍岸,波瀾起伏,故名觀瀾閣。樓上下東、南、西三面都有透明大窗,于樓上長廊觀賞江景,視野開闊,近看花木扶疏,遠眺江潮洶涌,白云飄逸,群山整秀,真是一副絕妙的圖畫。寶墨軒與《瘞鶴銘》碑:寶墨軒又名焦山碑林,從觀瀾閣穿小橋,過假山,便就是掩映在銀杏樹下的寶墨軒。這里原是自然庵、香林庵、玉峰庵、海云庵的舊址。碑林內先珍藏著歷代碑刻四百多塊,數量之多,僅次于西安碑林,為江南第一大碑林。這些碑刻鑲嵌在回廊亭閣之中。有書法、藝術、史料、歷代墓志、石雕藝術等,內容極其豐富,其中有唐朝儀鳳二年(677)多立的魏法師碑,被譽為“初唐妙品,碑文完整,字體工整遒勁,為國內罕見的唐碑。歷史書法家的碑刻甚多,其中最著名的有東晉王羲之書《破邪論序》;唐顏真卿《題多寶塔五言詩》三十首,共四十四塊;宋代名書畫家米芾的“城市山林橫額;黃庭堅的《蓄貍說》;蘇東坡《題文同墨竹跋》及《墨竹自題》;元趙子昂小楷石刻二塊;清成親王書《歸去來辭》七塊,均為名家手筆,豐富多彩,各有特色。碑林中稱為“碑中之王的《瘞鶴銘》,是我國保存價值極高的“二銘之一,即南有鎮江《瘞鶴銘》,北有洛陽《石門銘》。相傳《瘞鶴銘》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他平生極愛養鶴。在他家門前有一“鵝池,他常以池水洗筆,以鵝的優美舞姿豐富他的書法,故而他的字有“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之稱。一日他到焦山游覽,帶來兩只仙鶴,不料兩只仙鶴卻不幸夭折在焦山。王羲之十分悲傷,用黃綾裹了仙鶴埋在焦山的后山,遂在山巖上揮筆寫下了著名的《瘞鶴銘》以示悼念。因其書法絕妙,當即被鐫刻在山西巖石上。后因巖石崩裂,墜入江中,長期受江水的沖擊,風雨的侵蝕,以及不斷被人鑿取,到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才由鎮江知府陳鵬年派人從江中撈起無塊原石,僅存下八十六個字,其中不全的有九個,但仍可見字體瀟灑蒼勁,別具一格,書法價值極高,確有稀世珍品。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認為,大字無過《瘞鶴銘》,推此為“大字之祖,曹士冕則認為“焦山《瘞鶴銘》筆法之妙,為書法冠冕。《瘞鶴銘》碑之所以為古時書法家所推崇,是因為它是隸書發展成楷書的演變過程中著名石刻之一,也是我們今天研究書法發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焦山碑林所收集的歷代碑刻,無論從史料和書法藝術方面都有很高的價值,并蜚聲海外,焦山也被譽為“書法之山。焦山古炮臺:焦山東側的山腳下,石塊嶙峋,八個用石灰土夯實的炮堡,呈扇形,面對著長江的入海口,這就是著名的焦山炮臺。整個炮臺是暗堡式,每個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彈藥庫,另有一大彈藥庫在炮堡南端門外偏西處。整體都用三合土分層澆灌而成,堅固異常。抗戰時,炮臺為日軍摧毀,現存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炮臺建于1840年鴉片戰爭時期,當時清政府為了加強長江的防務,決定籌建焦山炮臺,與*山、象山、江都都天廟等處炮臺成犄角之勢。1842年,英軍發動了揚子江戰役,英軍艦侵入長江,曾遭到*山和焦山炮臺守軍應用的抵抗和沉重打擊。焦山炮臺守軍,面對七十余艘敵艦,毫不示弱,猛然炮擊,但是終因寡不敵眾,炮臺失守,守島軍民一千五百多人全部捐軀。英俊攻陷鎮江時,軍民進行了殊死抵抗,英勇悲壯的斗爭,引起了遠在大西洋彼岸的恩格斯的關注,他在《英人對華新遠征》一問中熱烈贊揚道:“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焦山抗英炮臺是我國近代反帝斗爭的重要遺址,也是鎮江人民英勇抗擊外國侵略者的見證。華嚴閣:位于定慧寺西南的華嚴閣,面臨大江,背倚峭壁,是一座兩層樓臨水建筑。華嚴二字出于《華嚴經》,比喻這里是“百花齊放,包羅萬象的勝境。樓上廳堂正中原是一副“大江東去,群山西來的對聯,對登樓觀景有畫龍點睛之妙。現已換成“一片浮玉,十分江景。樓下為“浮玉齋素菜館,頗具特色。華嚴閣是賞月的好地方,“華嚴月色是焦山最富詩意的十六景之一。每當皓月當空,江上銀濤萬頃,波光粼粼,天空一碧如洗,交輝相映。如置身于玻璃水晶世界,恍若進入仙境。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居士在此揮毫題寫“無盡藏,寓意雙關,耐人尋味。華嚴閣東側有“安隱巖,是一個不大的山洞。洞口石壁上嵌有蘇東坡的石刻畫像和焦山十六景詠詩,可見焦山景色之勝。焦山十六景為:山門松影、定慧潮音、枯木品泉、華嚴月色、香林花圃、海云墨寶、自然問道、危樓觀日、別峰果園、巖洞尋仙、石屋藏銘、庵院槐蔭。摩崖石刻:在焦山西麓沿江一帶。全為陡巖峭壁,有浮玉、棧道、觀音、瘞鶴銘等巖,其間有千百年來歷代名人的詩人題刻。時間上有六朝、唐、宋、元、明、清;字體上有正、草、隸、篆各種書法,內容豐富,猶如古代書法天然展覽,琳瑯滿目,美不勝收。一到浮玉巖,便看到宋書法家趙孟奎所寫的“浮玉兩個蒼勁秀麗的大字。在它的左面是陸游與游人踏雪尋訪《瘞鶴銘》留下的題名石刻,最為引人注目。全文為:“陸務觀、何德器、張玉仲、韓無咎,隆興甲申閏月二十九日,踏雪觀《瘞鶴銘》,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風檣戰艦在煙靄間,慨然盡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歸。明年二月壬午,圜禪師刻之石,務觀書。詞文壯麗,書法剛勁有力。在另一塊石上是北宋書法家米芾觀看《瘞鶴銘》留下的題名石刻:“仲宣、法藝、米芾、元
關鍵字: 書法家 亭臺樓閣 定慧寺 彈藥庫 美不勝收 自古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