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項王故里旅游區
項王故里,簡稱quot;項里quot;,又稱為quot;梧桐巷quot;。是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quot;拔山蓋世quot;英雄、西楚霸王項羽的出生地。它坐落于宿遷市宿城區南郊、古黃河與大運河之間,徐淮路東側。據司馬遷《史記middot;項羽本紀》記載:quot;項籍者,下項人也,字羽quot;。下相縣,為秦漢時建置,后經歷朝代更迭,屢易其名,至唐代宗時由宿豫改稱宿遷。項羽名籍,字羽,生于公元前232年,自幼喪父,跟隨叔父項梁長大成人。他少年時就志向遠大,身材偉岸,膂力過人,相傳雙手能舉起千斤大鼎。二十四歲時起兵反秦,是農民起義軍中豪氣蓋世、叱咤風云的人物。當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他力舉義旗,大破秦兵,率諸侯入關,殺秦王子嬰,焚咸陽,自稱西楚霸王,威風不可一世。但在與劉邦楚漢相互爭戰中失敗,感到無顏見江東父老,羞渡烏江自刎而死,年僅3l歲。項羽死后,劉邦筑墓地把他安葬在河南河陽縣谷城西面。在安徽和縣東北烏江浦(即項王自刎地方),建有項王廟。劉邦和項羽,雖走進項王故里,迎面高聳著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上書:quot;項王故里quot;四個大字。因牌坊建在古黃河大堤上,主體建筑在堤下,居高臨下,整個建筑群盡收眼底。其建筑風格既有漢代民居特點,又有宮殿式建筑風格。室、閣、亭均為青磚青瓦,飛檐石基,莊嚴肅穆,雄偉壯觀。廊柱、格扇、雕刻繪畫極為精美。四周圍墻呈淡黃色,上覆青色小瓦,古色古香,雍容典雅。其主體建筑為三進院落。前為高大的漢式石闕,象征項羽故居為帝王規格。中院以英風閣為主體,閣內為項羽高大塑像。四面墻上嵌著反映項羽生平十二幅浮雕,如項羽舉鼎、吳中起兵、破釜沉舟、巨鹿救趙、鴻門設宴、垓下突圍等等。英風閣前面有霸王鼎,鼎高2.6米,直徑1.9米。重8噸,鼎上鑄銘文,記敘了項羽不朽的歷史功績,古樸壯觀,氣勢雄偉。英風閣東西建有碑廊,東廊為司馬遷《史記middot;項羽本紀》巨幅石刻,為著名書法家戚慶隆所書。西廊為當代知名書法家書寫的歷史名人歌頌項羽的詩作。第三進院為花園式庭院,正面為故居紀念室,室內有虞姬像,室外有系馬亭,亭內有石雕烏騅馬;亭外有拴馬槽。該槽相傳為項羽飼養烏騅馬所用,保存至今,可渭一絕。院內廣植松柏、梧桐,以及四時花卉。那株相傳為項羽當年手植古槐,雖經歷二千多年風風雨雨,樹貌奇古,枝干蒼老,但仍枝繁葉茂,蓬勃挺秀,令人發思古之幽情。難怪美國一位植物學家把它喻為quot;天下第一槐quot;。項王故里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蘇省旅游局定為江蘇省主要景點。特別是區劃調整、撤縣建市以來,不斷整修擴建,充實文物史料。黨和政府還將開湖引水、筑亭疊山、種花植樹,在其東面再修復quot;真如禪寺quot;,將項王故里擴建為項里公園,它將以嶄新的姿態迎接游人。
關鍵字: 書法家 出生地 古色古香 盡收眼底 文物保護 江蘇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