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門小吃
凡是來天津的外地游客,都要逛逛集地方風味小吃于一處的天津食品街、在這里,人們情不自禁地要吃上一頓“狗不理”包子;臨走時還要捎上幾盒“桂發祥”的大麻花;再看到炸得金黃色的“耳朵眼”炸糕,也許要吃上幾個。這三樣就是迄今已有百余年歷史的“津門小吃三絕”。 味道鮮美的“狗不理”包子,得名于清光緒年間。那時天津侯家后面有一家攤主叫高貴友,他以乳名“狗子”擺設包子攤。經營的包子物美價兼,顧客付錢后,便可自取包子,掌柜對此一概不理睬。日久天長,人們笑他“狗子賣包子,一概不理”,傳來傳去,“狗不理”便取代了原名“德聚號”。其包子品種繁多,除了有豬肉包外。還有三鮮包、雞蘑包、豆沙包、韭菜包等。
它用料講究,做法精細,外觀勻稱,剛出屜的包子猶如簿霧中含苞的秋菊,吃起來肥而不膩,味道適口。據戊戍變法前后,直隸總督袁世凱為討好慈禧太后。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奉獻京都。如今“狗不理”包子已列為天津同類食品獨特風味之首,名揚國內外。 以“津花”為商標的桂發祥麻花,俗稱“十八街麻花”,因舊時店處十八街而得名。桂發祥麻花在制作上,繼承并發展了傳統的投料和制作方法。在每個麻花中,都夾有一棵由桃仁、青梅、掛花等十幾種小料配成的什錦餡條,并根據氣溫變化,隨時調整投料比例。這樣制成的麻花,具有香、脆、酥、甜特點,不僅好吃、美觀、久存不綿、不走味,而且還有多種規格和包裝,成為饋贈親友的佳品。 皮酥肉嫩的“耳朵眼”炸糕,始刨于清朝光緒庚子年(1900年),因當時名為“增盛成”劉記炸糕鋪毗鄰耳朵眼胡同而得名。其選料精細,以傳統方法制作。外表呈扁圓球形,金黃色,吃起來皮酥,內軟而不生,其餡細膩沙甜,且含有玫瑰香味,十分可口,每天顧客盈門、 天津地方風味食品蘊藏在民間,源遠流長。如果來津吃上一天不夠,還可下榻在毗鄰食品街的旅館街內,再可品嘗幾天。
關鍵字: 制作方法 耳朵眼 金黃色 食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