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老城廂的幾何中心–鼓樓-500年鐘聲依舊
天津地古而郡新。明永樂二年(1404),天津設衛筑城。老天津城的平面是東西寬、南北窄,呈矩形,儼然是一只大算盤,因此俗稱“算盤城”。
老天津城在歷史上一直是天津政治、軍事、文化和經濟中心。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城內的居民逐漸形成同類而居的現象,人稱:東門貴、西門賤、北門富、南門窮。這是因為,相傳當時住在城東的大多數人,是在朝做官或與官府有關聯的;在北門,則有不少經營金店的商人;相對而言,南門的小商販比較多;而西門經商的則主要是一些被視為“伺候人”的服務業。
以老城中心的十字街為核心,逐步形成了 7 個較大集市。當時有俗話說:天津衛,天天集,無論買嘛不著急,今天不齊明天齊。其商業之繁榮,可見一斑。
歷史上,在天津老城的幾何中心位置曾經建有一座鼓樓。
鼓樓,是天津衛的“三宗寶”之一,民諺說:“天津衛,三宗寶,鼓樓、炮臺、鈴鐺閣(讀,搞)。”
鼓樓曾兩建兩拆。500 年前,明弘治年間(1493年左右),山東副使劉福兵備天津,將原來的土城固以磚石,修建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樓和四個城角的角樓,并于城中心十字街處初建鼓樓。
但凡神州大地各個市縣,只要是曾經有過老城墻的,城里建個鼓樓一點也不稀奇,天津鼓樓的最大特點是它被設計成:四面設拱形穿心門洞,東西南北四條馬路在鼓樓內匯聚為一點,然后分別直通老城的東西南北四個城門。
當時的鼓樓高三層,磚城木樓,樓基是磚砌的方形城墩臺,鼓樓城臺建有木結構重層歇山頂樓閣,中央為覆鍋形、建筑奇特,分兩層:第一層供著南海大士、關(羽)、岳(飛)二圣、天后圣母、天仙圣母諸神;第二層最初當然有大鼓一面,那才與鼓樓的名稱相符,不過后來為報時需要,把大鼓換成洪鐘。大鐘作為開、閉城門的信號,早晚共敲鐘108響。鐘聲情脆響亮,傳遍城里城外和海河南北很遠的地方。
鼓樓北面有清代天津詩人梅小樹撰寫的一副抱柱聯:
高敞快登臨 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
繁華誰喚醒 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
這副楹聯不僅把近處高敞的鼓樓、清脆的鐘聲和周圍繁華的城市、壯闊的沽水描寫得具體而鮮明,而且能引發人們對市民、商戶、漁民、船工的振奮忙碌情態的聯想。
清末的另一位天津詩人周楚良在一首竹枝詞里寫鼓樓撞鐘的景況說:“本是鐘樓號鼓樓,晨昏兩度代更籌。聲敲一百單零八,遲速'鍋腰'有準頭。”原來當時守鼓樓的是一位駝背的老人(俗稱駝背為“鍋腰”),他每日早晚兩次敲鐘,每次各敲五十四響,作為城門晨昏啟閉的信號。
1900年,八國聯軍侵津,第二年天津老城墻被迫拆除(天津現在的東馬路、西馬路、南馬路、北馬路就是當年拆除城墻的產物)。老城雖然沒有了,但為了將這一地區與后來八國聯軍在天津東南部開發的租界地相區別,人們常常把老城地區稱為“老城廂”。
老城雖毀,鼓樓還在,但是隨著連年兵燹之災,鼓樓日漸頹圮。后來,鼓樓曾為消防隊占用,作為了望臺。
1921年(民國十年),天津朝野廣有重建鼓樓之議,在直隸省長曹銳,天津警察廳長楊以德主持下,鼓樓開始重建,并于年內完成。按照原樣重建的鼓樓,四面設門,由天津著名書法家華世奎書寫匾額,鐫于門上,曰鎮東、安西、定南、拱北。這八個字,其實是沿用早被拆除的天津老城的四個城門之名。
解放后。由于天津城市的發展,舊城中的交通量大增,為貫通道路,1952年11月7日,鼓樓被夷為平地。
時光荏苒,時過境遷,古老的城廂確實老了,房屋破舊,居住擁擠,居民苦不堪言。老城廂歷盡滄桑,呼喚新生。
1994年天津開始了危陋房屋大規模改造工程,史稱“世紀危改”。天津老城廂地區是危改重點。鼓樓,作為津沽文脈,抓住這一機遇,獲得了重建的機會。
1998年,市政府決定結合老城廂危陋房屋改造,由市房管局、南開區政府牽頭重建鼓樓。2000年11月25日,鼓樓由住宅集團施工,2001年9月28日竣工。
重建后的鼓樓體量增大,彌古而不拘古,雅俗共賞。鼓樓基座為27米見方;鼓樓通高亦取27米,以鼓樓為中心的鼓樓廣場,長寬各81米。各關鍵數據之所以均取“9”的倍數,是因為“9”為陽數之極,有吉祥內涵。
鼓樓主體為鋼混結構,磚城木樓,須彌基座,木樓外形按明清木作大式,設斗拱和飛檐,做殿式旋子彩畫,重檐歇山屋頂。瓦作大式灰色簡瓦屋面,綠琉璃券邊,漢白玉欄桿,脊上飛檐走獸。磚城四面做明
關鍵字: 十字街 天津 算盤城 鼓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