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三日游之一:晉城市印象
一、晉城市印象
1、晉城概況
晉城市位于太行、太岳山脈南端,中條山北麓,居于澤州盆地中央,總面積9490平方公里,人口210萬。晉城歷史悠久,古屬上黨郡,民國時為晉城縣,1983年設晉城市,1985年為省轄市。晉城市轄區:晉城市區(包括澤州)高平市、陵川、沁水和陽城等縣。
煤炭是晉城市最大的資源優勢,含煤面積535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6.4%,總儲量808億噸,其中已探明的儲量271億噸,占全國無煙煤的1/4多,占山西省的1/2多。年產原煤4000萬噸。晉城塊炭晶瑩光亮, 不沾不涂,無煙無味,享有“白煤”、“香煤”之稱,工業民用均為佳品。歷史上曾被英國皇室選為壁爐專用煤;代替焦炭直接用于冶金、化肥及化工原料。目前,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遠銷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日本、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晉城市1985年改為地級市以來, gdp由14.6億元猛增到2008年的527.5億元,增加了35倍;財政總收入由1.09億元,猛增到2008年的113.2億元增加了102倍。此外,太行山地貌給晉城市造就了多處風光寶地、名勝古跡和歷史遺跡,是另一類資源,發展旅游業大有所為。晉城市的發展取得驕人成就,綜合小康實現程度達90%以上,成為山西省率先基本達小康的城市。
2、晉城市區公園
①、澤州公園
下午4點面包車把我們送到就近的澤州公園游覽。澤州公園位于市區,是最大的綜合性公園,始建于1995年,總面積55公頃,共分10個景區,集中體現了晉城人杰地靈、物產豐富、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地域特征。已經完成了“霞鳳湖”、“游龍溪”、“云嶺春深”等三個景區的建設。公園挺大,但景點太少,很快就游覽完了。
②、兩河公園
“兩河”即原晉城縣城的東河、西河,一條在城東關,發源于司馬山;一條在城西關,發源于伊侯山,至城東南匯入白水,形成雙流抱城。“兩河”共治理河道10.8公里,增加水面14.7萬平方米,增加綠化面積18萬平方米。經過改造,西秀園、百麗園等濱河公園風景如畫,沿岸綠草如茵,亭臺與清水相連,樓閣與綠樹相依,雕塑、噴泉、景觀橋、園藝景觀小品散布其中,移步換景,美不勝收。
愚公移山雕塑體現了晉城人的精神風貌;用愚公的螞蟻啃骨頭精神,經過5年的治理,已經舊貌變新顏。
昔日臭水橫流、蚊蠅滋生的“龍須溝”,變成了水清、草綠、花香、景秀的城中園林,成了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你看,抱著幼兒的母親,忽悠在索橋上,邁不開步子了,它的小姨在保護著她們可別掉下去。
2006年,兩河綜合治理工程榮獲國家建設部頒發的“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③、東四義公園
4月17日下午5點,從陽城回來,李師父開車帶我們到晉城的農村轉了轉,他說:晉城唯一還是集體經濟、沒有分田到戶的村莊,澤州縣巴公鎮東四義村。這個村是農村愛國衛生運動的老典型,1952年,全國第二屆衛生工作會議,東四義村被評為全國十個衛生模范村之一,榮獲周恩來總理頒發的毛澤東主席題詞的獎旗。
近年來,東四義村以改善生態環境為重點,加快新農村建設,開創了愛國衛生事業新局面。累計投資2億元,先后硬化、綠化、亮化了所有大街小巷,建起了全省首家農民公園——東四義生態公園。
李師父驅車到了公園大門,門上赫然掛著六個精神文明的獎牌:
山西省最佳觀光農業示范區;
山西省農業旅游示范點;
文明風景旅游區;
文明和諧旅游風景區;
青年文明號;
晉城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我們走進公園,一位小姐把我們攔住,要我們買票。張成業說:
“70歲老人不是免費嗎?”
“不行!我們這里不行!”小姐堅定地說。
“這是國家規定,你們為什么不行?”
“那就買半票吧”小姐恩賜般地說。
“多少錢?”
“全票10元,半票5元。”
張成業買了四張半票、一張全票,司機沒有進去,在外邊等我們;小姐挨著個地查看了我們的“老年優待證”,放我們進了公園。
看來,中央的明確規定:優待70歲老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不收費,在這里行不通。社會主義的集體經濟,市場化操作,可以無視國家的規定。
公園挺大,是一個綜合性的多功能公園,有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四大領袖的雕像室、十大元帥雕像室,有外國科學家、中國古代詩人的雕塑,可謂中外合璧、古今同堂。
碧波蕩漾的河水,加上珍稀的喬木、果樹和綠地,感覺空氣特別新鮮;漫步在小橋流水、廊亭水榭之間,確實令人心曠神怡。
我們沒有進村,據說該村有完善的規章制度,使村里的農民養成一種習慣:小掃天天有,大掃三六九,早起十分鐘,掃完上地走。
④、森林公園
位于晉城市北4公里處的森林公園,建在白馬寺山上,面積達1萬余畝,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總面積約10多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10米。山上森林茂密、灌木叢生、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登山俯瞰,晉城市區一覽無余,令人賞心悅目。
山頂上一匹巨型奔馬晝夜不停地向前向上咆哮奔騰,象征晉城人民永遠積極向上、艱苦奮斗的精神。
白馬寺山不僅自然風景旖旎如畫,人文景觀也底蘊深厚:景公塔、塔林、白馬禪寺等是其佼佼者。
景公塔位于白馬禪寺前。塔身全為青磚修砌,七級,高23米,矗立在正山頂,十公里以外都可以看到。景公塔是白馬寺山上最高的建筑,立于其上,晉城市的市貌和周圍的美景都可盡收眼底。
塔底新開一門,名曰觀音殿。王蓮芝見佛就拜,你看她正在虔誠地拜觀音菩薩,求她保佑全家平安。
站在塔基上西北望去,三座白塔名曰塔林。從塔林望去,景公塔巍然屹立。
白馬禪寺位于景公塔東北不遠處。“白馬禪寺”四個大字是原佛教協會副主席、書法家趙樸初題寫,二樓是天王殿。此門是正門,左右有鐘鼓二樓。
東有小門題“入解脫門”,對聯:
同登華藏玄機,
共入毗盧性海。
西有一小門題為“啟智慧門” 對聯:
深入藏經為眾生開智,
依規正教轉法輪啟慧。
忠告世人:入此寺即可得到解脫、開啟智慧。
再向西為一大門,題“福德門”。跨進“福德門”入前院,縷縷佛音隨風飄來,清心靜人,恭敬之心油然而生;漢白玉塔迎面居中而立,名曰“文殊塔”,時而有人虔誠叩拜。
正殿為大雄寶殿,趙樸初題寫 “大雄寶殿”金字,兩邊兩付對聯:
佛日高懸光明世界,法輪常轉普利人天。
心是菩提十方圓覺,普為法界一切眾生。
大殿中門大開,叩拜之人往來不絕,時有磬聲傳來,一叩一響,配合得當。
大雄寶殿內的三世佛貼金塑像,莊嚴肅穆,蔚為壯觀。正殿中立釋迦牟尼佛,威嚴慈祥;東立藥師佛,西立阿彌陀佛。
至中院,是毗盧殿,主塑毗盧遮那佛;有五百羅漢,共有佛像萬余尊。造型各異,活靈活現,大小高低不一,大者高3米,小者寸許,俱為精品。配以對聯:
蓮臺穩坐卷舒立方外乾坤,
寶印高提縱橫掛域中日月。
東配殿為五觀殿,西配殿是念佛堂,為居士、僧眾誦讀經書學習佛法之地。
再入后院為藏經樓,上為藏經樓,隸書題扁“藏經樓”三個金字,古樸典雅,蒼勁有力,此樓內藏臺灣贈送的四十多箱《大藏真經》經書等佛學經典;下為玉佛殿,內供玉佛六尊,為緬甸送來的玉佛。殿內布幔題字:
法輪常轉啟智慧,
凈化人間瑞大千。
天王殿內大肚彌勒佛,心胸永遠是那么寬闊:
“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表現了彌勒佛豁達、寬宏、仁厚的精神境界。
3、晉城市的印象
①、人民廣場
乘公交車到了市中心區的人民廣場,這里周邊都是商店、超市,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在廣場中央佇立著毛澤東巨型塑像,在向過往行人招手,可見晉城人民對他的深厚感情。
他老人家如果在世,看到今天晉城市的繁榮景象,該作如何感想?!按照毛澤東思想的觀點,今天的晉城肯定是修正主義路線,加上資本主義復辟的結果。有多少人明白?沒有他所批判的所謂的“修正主義”和“資本主義”,不可能有今天的繁榮昌盛。
②、綠化和衛生
早就聽說晉城市搞得不錯,去之前做了簡單了解,知道晉城市是:“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山西省衛生城市”,“創建環保模范城”。
此次親自感受一下晉城市的綠化、衛生到底怎么樣?我們不是走馬觀花,是跑車觀花,李師父開著面包車帶領我們到處轉,幾乎轉遍了大街小巷,還有城鄉結合部、農村也到過了。
晉城市已經實現了街道、環城、河岸、庭院、廣場等處的綠化,凡是可以綠化的地方均是綠色;同是街道,并不雷同,一街一景,各具特色:澤州路是四季常青的“雪松一條街”,鳳臺街是三季有花,立體感強的“檜柏一條街”……;白天的街道除了綠化的隔離帶、路邊是綠色,空地也是綠色,可以說是見縫插綠;晚上在地下燈光的映襯下,還是綠色的海洋。晉城市成為國家園林城市,確實名不虛傳。
我們所到之處,包括市中心的繁華區、大街小巷、城鄉結合部、農村街道等地方,沒有見到過成堆待處理的垃圾;甚至連紙屑(偶爾路邊見到一點)、煙頭都很難看到,更不用說隨地吐痰和狗屎了。路邊、街道也很少見到穿著耀眼工作服的環衛工人。這表明晉城市民,具有崇高的環衛意識和高尚的精神文明,他們把城市整潔衛生的環境當成自己家里一樣,維護得好。沒有見到有人遛狗,是否晉城市禁止養狗?不得而知。
生活在太原,中心區是窗口,還算是基本整潔,但時有紙屑、煙頭之類垃圾在路邊,垃圾箱也還完整無缺;離市中心僅七八公里的城鄉結合部,情況迥異,義井街是萬柏林區和晉源區的分界限,可以作為代表:
有近十萬人口的義井地區,沒有一個公園,綠地草坪幾乎沒有,人們到哪兒休閑?干道路邊的垃圾桶,有的缺蓋、有的大洞、有的七扭八歪,有的臟得讓人看了惡心;義井街的垃圾箱,南北兩側邊道的垃圾箱各不相同,晉源區是不銹鋼的,裝上不足一年基本都沒了。令人憤怒的是一對一對的年輕情侶、三五成群的男男女女喝完的飲料瓶子,隨地一扔;吸煙的男士,煙盒、煙頭,隨地一丟,盡管路邊就是垃圾桶,也不放進去。大路上紙屑、煙盒、煙頭比比皆是,塑料袋隨風飄舞。養狗成風,多為中年男女,早晚出來遛狗,少則一個,多則兩三個,狗屎隨處可見。太原跟晉城比,恐怕差得不是一點半點。
③、美味佳肴
我50年前對晉城的深刻記憶是什么?兩點:一是農村搞運動打人,上級挑動下級打同級,下級挑動積極分子打群眾;二是吃共產主義的食堂,每頓飯兩大碗稀粥加上半碗酸蘿卜纓子,此外第一次聽說油饃(烙餅)、十大碗。其實,民以食為天,印象最深刻的是吃不飽,餓得心里發慌,看見什么都想吃。
我們在晉城的三天,吃了早餐、午餐、晚餐各兩頓。早餐在創傷骨科醫院食堂吃的,有小米玉茭面粥、湯面合子飯、花卷、雞蛋以及酸蘿卜纓子。在這里找到了50年前的感覺,就是小米玉茭面粥和酸蘿卜纓子,跟50年前味道基本一樣,所不同的是過去就是兩碗,現在隨便吃,過去沒有雞蛋,現在有了。現在的肚子不缺油水,吃兩個雞蛋、喝一小碗粥足夠了。
午餐和晚餐都是在飯店吃,有大飯店,也有小餐館,有市區,也有鄉鎮。無論哪個飯店,幾乎都有十大碗,尤其高平十大碗最著名,不過各飯店的十大碗內容不盡相同,可見十大碗絕對是晉城的特色食品。
晉城話與普通話相去甚遠,所以,有些菜品的名稱難以理解,很難記住,這里列出幾種以示紀念。
1,李圪抓:就是餡餅,可餡只有粉條和豆腐干,沒有蔬菜。
2,燒豆腐:上桌一看是油煸過的水煮方塊豆腐,另有一小碟韭菜花和一小碗豆腐渣,吃法:將豆腐塊夾到碟子上,破開,夾上韭采花和豆腐渣吃,味道還好。
3,炒煎餅:說是煎餅,不是一般意義的鍋上攤的薄片,實是一厘米厚的混合面的發面餅,切成1×2×4厘米的長條,油炒而成。
4,十大碗:所謂十大碗,就是十碗不同烹飪法烹制的肉菜。所不同的是放在碗里,不用碟子盛。過油肉、小酥肉、核桃肉,紅燒肉等都屬十大碗之列,端到桌上的大碗肉湯,我們以為是湯呢,原來這就是過油肉之類的肉菜,難怪用碗盛,不用碗盛,湯沒法盛。無論什么肉,味道差不多,吃肉喝湯,別有情趣。
5,地皮菜炒雞蛋:地皮菜是一種野菜,味道類似香椿,炒雞蛋比香椿炒的好吃。
6,炒米飯:炒的不是大米,是小米,晉東南特產小米,“沁洲黃”名聞遐邇。放點油和小蔥干抄,味道不錯。
7,黑圪面:白面加紅面的手搟面條。
8,酸菜片湯:酸菜加“揪片”,既是菜,又是湯飯。
9,炒餅:在“北留鎮”的一家家庭餐館吃了一頓便餐,主要吃炒餅,一盤5元,半斤多。材料有餅絲、綠豆芽和粉絲,三絲粗細、長短都差不多,不仔細看根本分不出三絲,還以為就一絲呢,可見刀功之精湛。我吃了一盤還多,味道挺好,可謂物美價廉。
在晉城進餐還有兩點值得一提:一是干凈,就是在農村的家庭餐館也很干凈,不愧衛生城市;二是所有飯菜,油都很少,看不見厚厚的一層油,可謂健康餐飲。王炳蕙說,吃著不膩。評論恰當。
2009-5-7
關鍵字: 三日游 中條山 太行山 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