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古帝堯廟天下第一井
第二天一早,七點鐘,我們又準時出發,離開吉縣直奔臨汾的堯廟。三個半小時后,上午十點過,我們的車停在了堯廟前的堯都廣場。
堯廟位于臨汾市南約三公里處。據資料所載,堯廟,漢魏時代始建于汾西古平陽城,晉惠帝元康年間徙堯廟于汾東原上。唐顯慶三年(658)徙廟于城南今址。歷代修葺,屢遭戰亂,現在僅存山門、五鳳樓、廣運殿、虞舜殿、大禹殿、寢宮、堯典壁廊、堯字壁廊、祭祖堂等。
進門的屏風正面一個很大的“祖”字,背面是一個“根”字,有一聯,上聯“進堯廟躬身尋根天地潤,出宮門回首念祖日月長”。
在通往五鳳樓的大道有一儀門,匾額題“文明始祖”四字,道兩側有象征那個時代的石磨魚、匾壺、求術謠、擊壤歌等。
五鳳樓,雄奇俊秀,原名光天閣,意為堯舜光天下之明。人們把堯與他共同開創基業的四位大臣譽為“五鳳”,在堯廟筑樓紀念,遂“五鳳樓”。樓始建天唐乾封年間 (公元666年),系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為重檐歇山頂式,二層有邊梯可上。五鳳樓下層三孔磚卷門洞,直通廣運殿。古代祭祀帝堯時,君主從中間步入,文武大臣從旁洞通行。樓上重檐之下,設圍廊門臺,登高望遠,宮內外景物盡收眼底。如今游客是不能上樓的。
穿過五鳳樓,便是堯井,井前的地上雕刻著“天下第一井”五個字。傳說為帝堯親鑿,實為啟示后人飲水思源,不忘帝堯功德。原來兩側的獬羊亭、冥莢亭今已無存。
井四周有四株古柏,導游說,一曰柏抱楸、二曰柏抱槐,三曰鳴鹿柏,四曰夜笑柏,翠柏叢中紫紅楸花、潔白槐花盛開。曾有梅花鹿來樹下嘶鳴,為鳴鹿柏。每年臘月三十日夜,樹上沙沙作響,似笑語聲,為夜笑柏。
廣運殿也稱堯殿,是帝堯召見群臣的殿堂。高大雄偉,現為祭祀帝堯之主殿。殿前月臺寬闊可容數百人參祭。該殿近似故宮太和殿,重檐歇山頂,綠色琉璃瓦飾邊,脊立五彩琉璃脊飾,龍飛鳳舞,金碧輝煌。廣運殿1997年被人縱火焚燒,火滅殿塌,兩年復建。
在堯宮東側,有一字壁,叫堯字壁,南北長三百米,高三點三米,鑲有碑石三百八十塊,鐫刻三萬余字,是全國第一座雕刻堯、舜、禹歷史文獻的紀念壁,也為天下第一廊。
堯廟
堯廟 (1)
堯廟 (2)
堯廟 (3)
堯廟 (4)
堯廟 (5)
堯廟 (6)
堯廟 (7)
堯廟 (8)
堯廟 (9)
堯廟 (10)
堯廟 (11)
堯廟 (12)
堯廟 (13)
堯廟 (14)
堯廟 (15)
堯廟 (16)
堯廟 (17)
堯廟 (18)
堯廟 (19)
堯廟 (20)
堯廟 (21)
堯廟 (22)
堯廟 (23)
堯廟 (24)
堯廟 (25)
關鍵字: 臨汾市 吉縣 天下第一井 晉惠帝 汾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