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紫禁城——王家歸來不看院
從張壁古堡出來搭輛小面直奔介休汽車站,這里有直達王家大院的中巴,不到40分鐘吧,就到了王家大院門口。王家早已名滿天下,有“民間紫禁城”“華夏民宅第一家”“王家歸來不看院”之譽。
從平遙梁村以及介休張壁出來后,再到王家大院,感覺不一樣了。梁村與張壁還算是活生生的古村,有人居于其中,世代相傳,能從村民口中聽到他們祖輩與宅子的故事。人與屋,血肉相連。但到了王家就不一樣了,好比是從野生動物園闖進了一個動物標本館,雖然為游客服務的設施更為完備,導游解說也更是無微不至,但那房子確實已成為標本,離開了人,房屋還算什么?
既然來了,還得仔細地看。66塊的門票,民間故宮比北京故宮還要貴,據說也已排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高家崖住著王氏兩兄弟,一個五品官,一個四品官。王家祖上本是農民,后來靠做生意起家,發財后再做官,有錢有權后再教子讀書,由農入商,由商入仕,王氏一門在清朝出了100多官員,名震一方。這是王氏兩兄弟老大門前的拴馬柱,柱頭為一獅子。關于王家大院的修繕,我在張壁曾聽老張說起其中的故事,其實文革時也破壞較多,許多獅子、石雕是從其他地方的老宅子里東拼西湊得來的。不知道這一拴馬樁是不是當年老王家的原物。
進得王老大家的院子里來,二樓是繡樓,是王家女兒的閨房,據說在出嫁前兩年,女都得呆在這閣樓里讀書繡花練技藝,不得下樓。這算得是極品宅女了。
樓梯欄桿上的石雕,獅子捧壽桃,寓意馬上封侯吧。
大院石雕內容豐富,大都是一些二十四孝之類的。比如這幅,嗷嗷待哺的兒子被仆人拉開,母親用乳汁喂養婆婆,這樣才是好媳婦。現在就不用了,可以喝三鹿、圣元。一塊塊石雕看下來,只覺一股霉味撲面而來,全是禮智仁義孝之類的。總之就是尊卑有序,讓你在潛移默化之中接受這套規則。中國以禮制代替法治,看似人情十足,其實禮制冷酷起來遠甚法律。
庭院深深深幾許?幾千年的封建王朝,數百個皇帝的輪流專制,動蕩不安的時候多,和諧盛世的時候少,帶給老百姓的永遠是無休止的傷痛。處處兵荒馬亂,而以山西尤甚,所以無論是官宅還是民居,大多選擇了高墻大院的堡壘式建筑。只有躲進了這高墻內鎖上大門才能求得內心的片刻安寧。你看這四合院內的正房與兩側的廂房,不正像一個人兩臂緊抱軀體蜷縮在地?有錢了,就怕別人來共你的產,所以大到紫禁城,小到四合院,都是這種缺乏安全感的心態。
大院屋頂有點意思,都是單面坡。這叫“四水歸一”,或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少雨,一旦下雨可以最大限度地收集雨水。
王家大院之外,尚有一些大院未被規劃到景區中來,還有居民在門前聊天,這倒是給這老宅子增添了些許生氣。畢竟房子是用來住人的。
“尊嚴第一,舒適第二,”馬未都說中國古代家具時曾這樣點評。其實房屋也是如此。從各房間的布局到各裝飾細節,都無不體現尊卑等級的限制。許多繁復的裝飾基本沒有實用,只是一種象征意義,無時不刻不在昭示著主人的身份。或許可以說,這樣的裝飾并非為了身體感官舒適,而是心理快意。封建制度的壁壘森嚴決定了建筑的壁壘森嚴。你看王家大院的森嚴氣象,大片屋頂填滿了幾乎所有空間,森嚴的等級制度決定了你的活動空間,你能走到哪個房間,取決于你的身份地位。
這樣一來,王家大院這樣的建筑群,與其說是住人的住宅,不如說是關人的監獄。高墻不可逾越,他限制了人身自由,更禁錮了人的思想。試想,當一個人不得不屈服于這套等級制度,不就證明這種統治方法已經成功了嗎?當底層都以能住上這樣的豪宅為追求目標、羨慕人家官高馬大時,就說明禮制已經深入人心,對統治者而言,社會就在三綱五常的禮制下實現長治久安了。“王家歸來不看院”,還真有點不想看院了。
關鍵字: 平遙 張壁古堡 王家大院 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