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游記:覽盡風光走大同(自助二日游)
覽盡風光走大同(自助二日游)——懸空寺、恒山、云岡石窟、九龍壁、華嚴寺等
行程安排:
10月2日晚出發,l171臥鋪(北京-大同,22:30發車,66元),3日晨到大同。
游覽第一天(3日):大同——懸空寺(8:30—9:30)——恒山景區(10:00—1:00)——大同(九龍壁、華嚴寺、鼓樓、善化寺、紅旗廣場)(16:00—18:30)
游覽第二天:大同市區——云岡石窟(8:30—10:00)——大同火車站(k716,12:47發車,硬座31元)——北京(18:51到北京西站)
好、好~~~~~~~~~~冷!!凌晨5點過走出大同火車站,天蒙蒙亮,本希望臨時客車能晚點,結果一分不差地到達了,從溫暖的臥鋪車廂出來——好~~~~~~冷!!!不由得把薄毛衣外的運動服緊了緊領口,看看車站的人都裹著厚厚的軍大衣,溫暖得讓我羨慕!
朝前走一個街口(就是大同公交車一站地,很近,走路3分鐘)就看見長途汽車站了(雖然位于十字路口,但不是很顯眼)。門口停一輛依維珂,說是最早發車到懸空寺的,單程15元/人。
路遇桑乾河
后來發現我們早點上車是多么明智,因為快7點發車的時候,車內所有有空隙的地方都架上小馬扎,坐了n個人,小導僅可以在車門關上以后擁有“一站之地”,我的座位可真的是“大~~~~~~座”了。
最初走平地,路邊都是荒地,據說土質太差,莊稼長不活。司機開車居然時常走左道,活活嚇唬人嘛!小導解釋得很有理:“大同產煤啊,出大同的車都是超載大車,把路壓壞了,回來的是空車,所以左道路好!怕顛著大家,我們走好路嘛!”
路過一條半干的小河,小導賣個關子告訴大家:“這就是桑乾河!”這就是丁玲筆下,太陽照耀下的桑乾河?北方缺水,本在意料之中,可看看這條半干的水溝,竟生出些憐憫來,覺得該叫它“傷感河”了。
1 個多小時到渾源縣城,大同已經很臟了,渾源更臟!雖說和產煤有關,但看看這滿天的灰土,忽然覺得我一直說污染嚴重的北京是那么干凈!好在小導遠遠的就關好了車窗,稍作停留,繼續前進。不遠處就是恒山山脈了,山腳下飄動的不知道是霧氣還是塵土,縹緲間映著晨輝,和山峰的金紅色映村,顯得溫情而壯美。
玲瓏懸空寺
懸空寺背靠山崖,離地面平地50來米(始建于北魏,為恒山十八景之魁首。位于恒山山麓金龍峽西側翠屏峰懸崖下,全寺三層樓式結構,三十多間殿閣以棧道貫通),在地面抬頭可見全貌,比想象中的小巧多了,遠看竟有些像玩具:)而地面建起停車場以后,寺廟相對位置好像在山腳,離地很近,沒有想象中的險要。抬腕看看時間,才8:30——進寺啰!
來的早就是好——人少:)直到走在這玲瓏的懸空寺上,看看腳下山崖上的木頭柱子,經歷了千年的風雨,依然默默地支撐著古寺,才真切的感覺到人間巧藝奪天工!踏著吱吱著響的木廊,低頭看山崖,好高好險啊!——這等驚嘆而敬佩的感覺在寺外是感覺不到的,所以強烈推薦一定要進寺里走一走!感受非常難忘!!順著單行線繞寺內穿行一周,窄的地方僅容一人轉身,果真玲瓏!走到寺邊盡頭,從檐角古老的風鈴向外望去,山崖茫茫,俯首就是巖石木柱,真的如浮游空中,無愧為懸空古寺!
寺文化集佛、道、儒、法為一家,很是奇特。不過塑像也都很玲瓏,本身并無太大的觀賞價值。回想北魏年間,為避風雨,選擇依崖而建,昔日寥落僧人,深山古寺,玲瓏樓閣,暮鼓晨鐘,歲月悠悠。而今繁華景點,紅塵俗人,蜂擁而至,拍照錄像,何等喧囂。千年古剎的寧靜生生給紅塵俗世玷污了!不由啞然失笑:我不也就是其中之一嗎?大俗人一個!
1個小時參觀足夠,出寺來,停車場漸滿,游人已多,據說更多就要排隊入寺了,畢竟承重有限,不由得暗自慶幸來地早。
荒涼恒山
繞過恒山水庫,單行通過長長的、塵土飛揚,正在施工的恒山隧道(平時施工不放行,據說特意為了黃金周允許開通十天),車內全是土味,好容易開過了,快!開窗換氣!!一路盤山而上,水庫在腳下越來越遠,漸漸小成一個綠色水潭。前面有關卡,交進山費16元(含2元保險),當然,本地人小導幫我們把價錢降到了10 元。二十多分鐘就到達了山腰的停車場,才10點,爬山去也!!
有騎馬的路線,但我們選擇步行。典型的北方的荒山,到處是裸露的巖石,碎石道路,樹木太少,半小時的爬山實在沒有什么可看。呵呵,金庸筆下的令狐沖和儀琳小師妹不知住在哪兒?恒山派是尼姑?可恒山卻是道教的地盤:)日頭漸熱,我的裝束已經是短袖t恤了,看來溫差夠大!終于到了臨近山頂的恒山建筑群,門票35!貴啊,小導幫忙托人,呵呵,花了25元進去了。
游人不算太多,也許景區較大,分散了游客。這些建筑群落臨近山頂,依山而建,有的背靠凹崖,不失為避風的好場所。看介紹:“北岳恒山,西銜雁門關,主峰海拔 2017米,為歷代帝王將相祭祀之地。山間古建筑群立,有“三寺四祠七宮八洞九亭十二廟”之說。”這些建筑群幾乎相連,所以游覽不用走太多路。
恒山是道教名山,供奉有有純陽宮,墻外的陰陽太極圖遠遠可見。主建筑也還不錯,好像對面鑲嵌在山崖內的寢宮據說因為帝王住過而得名。塑像都沒有太大的可看之處,但是遙想當年,在此地修建這等規模必定大費周折。而參拜者不像我等今日能借助車輪之便,要從山下徒步走來,一路辛苦,能到這兒已經實屬不易了,難怪被稱為“絕塞名山”。我等得來全不費功夫,不覺得有什么好看,而古時車馬辛勞才得以一覽眾山,自然感覺不同,真不知道這樣靠近了風景的時候是不是已經遠離了真正的風景!!更何況當年香火旺盛,也應該是蒼松翠柏、古樹參天,到近代砍伐嚴重,才會是今日的恒山——光禿禿的恒山,可惜可嘆——荒涼恒山!
聽說頂峰沒什么可看,索性不去。于是打開干糧,解決了午餐,返回停車場。山路上都是才搭建的小攤,于是坐下來吃了一碗當地小吃——渾源涼粉,味道沒什么差別,但涼粉質地還不錯。
匆匆一瞥九龍壁
好了,剩下的時間就在市內閑逛吧。在火車站坐4路公交車(始發站,自動投幣,上車1元,準備好零錢),大同不算大,火車站在市區北面,在青年宮前一站下車,可以看見一個十字路口,往南是鼓樓。左拐朝東走3分鐘就看見九龍壁了,門票估計漲價了:6元。
進門就一目了然:只有一塊龍壁,下面有個很小的水池(姑且就把它叫做說水池吧,和街頭噴泉的小水池一般大),稱作倒影壁,從倒影中看龍,風過水動,龍影倒有活靈活現的感覺。大同龍壁較多,因而有龍壁之城的說法。我在故宮和北海都看見過九龍壁,興趣不是很大,只不過這塊據說最大而已(原為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的王府照壁)。本來是雙面壁,但背面不讓看,院內很小,也實在沒有別的可看,所以不到十分鐘我就出來了。
遼金風格看華嚴
返回十字路口繼續朝西走,這條街道是繁華市區,商家眾多,幾分鐘后就可以到青年宮了,路南就是上華嚴寺,整條街都修的古香古色,很好找。
10 元門票,入的寺來,右進左出吧。寺不大,進門一個進次就到了大雄寶殿,這個具有遼代風格的建筑據說為我國現存最大的佛殿。殿內正中塑有東西南北中“五方佛”,同時供奉5尊大佛,這點比較奇特,5佛同大,一字排列,殿內果然不小!兩側還有20天王像,墻上則是完整保存的8百多平方米壁畫,殿內光線不好,佛身后的壁畫看不清楚。可惜不是學美術的,否則應該受益匪淺:)
出門來往南緊鄰的就是下華嚴寺,本來兩寺可以連通,但不知道為何分作兩處收錢,又掏了10元門票:(下華嚴寺大一些,兩個進次,主殿是“薄伽教藏”殿,殿內光線昏暗(也許是快到傍晚的原因),再加上高高的柵欄把佛像都圍起來了,所以越發看不真切。布局零散,據說有31尊遼塑,私以為塑像特點是很生動,很人性化,和通常看見的一個模樣的莊嚴無比的佛像不同,極有美感。最出名的就是進門左邊角上一尊合掌露齒菩薩,婉麗動人,據說叫“東方維納斯”(肯定是當代的人給起的名字,不中不洋的),是遼代彩塑藝術的珍品。呵呵,學建筑或者雕塑的應該很喜歡這兒:)大殿兩邊還有38間藏經柜,據說藏經18000余冊,可是游客只能隔著柵欄看看緊閉的柜門。
下華嚴寺的偏殿改作展覽室了,以不少文物介紹大同的歷史。大同——遼代的西京(現在的北京是那時候的南京府,不知道大俠蕭峰管轄的是不是南京府?呵呵),既是繁華西京,也是軍事重鎮,地理位置接近現在的內蒙,所以受遼金文化影響較大。在北京恰好聽了搜尋契丹民族的講座,也看了歷史博物館關于契丹王朝的墓葬品展覽,今日來看大同保留的遼代文化,備感親切。可惜,曾經的繁華都已過去,今日的大同,給人最大的印象只剩下煤了。
寂靜善化寺
返回鼓樓往南走不到十分鐘,就到了善化寺了(推薦行程:從九龍壁出來,可以先到善化寺,然后去華嚴寺,繼續往西就可以到紅旗廣場),鼓樓幾乎在老城區中心,善化寺在老城南邊,又叫做南寺。快到6點了,售票口無人,從檢票口買票入門,又是10元。
寺初建于唐代,重建于遼代,也是遼代風格,大殿和上華嚴寺相似,供5方佛,墻上有壁畫。但是寺院大得多,有兩重院落,偏殿、鐘鼓樓等等。已是黃昏,人跡稀少,坐在石階上,遠看大殿,覺得很像一間大屋,尖尖的屋角翹著,屋頂長著老草,很寂靜的四周,難得如此清靜!
出門時經過一個月洞門,進去一看,滿院荒草,居然有一個五龍壁,呵呵,此處幾乎沒有游人了。
熱鬧在紅旗廣
關鍵字: 九龍壁 華嚴寺 懸空寺 青年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