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山行
進入綿山大門的公路
最早知道綿山,是在報紙刊登的大幅廣告上。當時看著印有綿山大幅風景彩照和顯得有些炫耀的文字介紹心想:名山大川去過幾處,奇峰麗景看過幾回,綿山不可能出其右吧。一次,一個朋友從綿山旅游歸來對我說:去看看吧,那里挺好的,與其他名山大川相比,另有一番景色。去年初秋時節,我和幾個朋友去了趟綿山,感覺綿山確實不一般,特別是那里的人文景觀,很值得一看。
綿山,又稱介山,在山西省介休城東南20公里處,屬太岳山脈,居介休、靈石、沁源三縣交界處,綿延50余公里,海拔2o72米。相傳春秋之時,晉國貴族介子推,跟隨晉公子重爾逃亡十余年,曾在饑餓時割下自已大腿上的肉給重爾吃。晉文公還國為君后,介子推攜母親到綿山隱居,晉文公派人尋找,為逼迫介于推出山,采取放火燒山的辦法,卻把介子推和他母親燒死了。文公得知,悲憤交加,命將綿山改為介山,把陽縣改為介休縣。又將“環綿山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以示懷念。并于清明節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許燒火,家家戶戶只能吃冷飯,謂之“寒食節”。
車沿著蜿蜒的盤山公路進入綿山,山門是一座很大的石牌樓,進入牌樓,一個很大的寺廟——回鑾寺群出現在眼前,這寺廟臨崖而建,氣勢宏偉,金碧輝煌。據傳,綿山早在北魏之時就有寺廟建筑,唐初時已具有相當規模的佛教禪林。這回鑾寺是由于唐太宗李世民欲登山禮佛未成,至此回鑾,故名。唐太宗有詩云:“回鑾游福地,極目玩芳晨。寶剎遙承露,天花近尺春。”據寺內碑刻記載,寺原在東山柴谷之間,后遭流寇所毀,唐僖宗時遷到現址,敕名“興國寺”。現見大殿脊檁下有“大元國至大元年(1308)重建的題記”,后明、清重修,現存建筑為元明清三代遺物。主建筑有山門、過殿、大殿,兩側對稱布局。殿闊五間,用減柱造,結構簡潔。存元明清歷代石碑17通,記錄著寺院的興衰。院內古松、龍槐、杉楸等樹木蔥蘢,形似傘蓋,給古剎增添了勃勃生機。站在回鑾寺前憑欄遠眺,山下的村落籠罩著一層輕紗般淡藍色霧靄,農舍中不時升起裊裊炊煙,是雨后綿山看云海最佳處,我們去的時候是晴天,沒有看到云海,留下了些許遺憾。
從回鑾寺下來,穿過一條長長的隧道,又一座牌樓橫在山崖險路上,它是龍門石牌樓。龍門石牌樓因位于出入龍頭寺要隘而名,是綿山的一處標志性建筑,民間有“鯉魚躍龍門”的吉祥語言,從這再往里走,一邊是險鋒峭壁,險鋒峭壁上建有一座座寺廟,一邊是萬丈深谷,萬丈深谷中冷風颼颼,沿途兩山對峙,怪石嶙峋,真是處處險要,險要中隱藏機妙。無限風光盡在險中。
登山約5里,到龍頭寺后,沿山腰間小路曲折而行入綿山腹地,過棧道經小須彌、中巖寺,復行5里,過“鹿橋”、“兔橋”,就是綿山中心抱佛巖。抱佛巖也稱“抱腹巖”。抱佛巖是一個十分險要的去處,右邊是一百米多高的陡峭石壁,石壁上裝飾了很多可以反光的圓盤,據說是用來襯托夜景的。左邊山巖上部突出,突出的巖崖上懸著幾個碩大的紅燈籠,下部凹回如穹窿,猶如兩手抱腹,且腹中空空,可以容納近2000人。初唐時代,人們在巖中建寺,稱抱佛寺,也稱云峰寺。攀爬 127級角度約70多度的石階來到云峰寺,云峰寺有殿宇20余間,殿中有“空王佛”田志超等塑像,都深嵌在巖壁石窟中的佛龕內。登高處眺望,遠處莽莽蒼蒼,群峰擁翠,延續不絕。而巖前面臨深谷,兩側山峰相望,煙寺相依,讓人遐想聯翩。從云峰寺出來沿著棧道向右過一個小山坡,一條“之”字形棧道回旋于峭壁上,順著一步一險,步步險象環生的棧道來到山頂,呈現在眼前的則又是一番俯視群山險隘的壯觀景象。
綿山景觀很多,除前面提到的,還有白云庵、光巖寺、云中寺、地藏殿、世姑廟、龍王廟、柏龍、說法臺、棋盤石、五龍墓、舍身崖等不一而足。其中的最引人注目的是大羅宮景區。大羅宮又稱大羅天宮,為道教最高仙境。
據傳,綿山大羅宮始建于唐玄宗時期。后因戰亂,原宮早已不存。現在的大羅宮依山而建,為明三暗四的七層仿古建筑,高110余米,全宮整體建筑面積達3萬余平方米,為目前全國道觀之最。大羅宮主殿供無名天尊、無極元君、洪鈞老祖。其它主要配殿有財神殿,供武財神趙公明、文財神比干和范蠡,救苦殿,供太乙救苦天尊,三官殿,供天、地、水三官大帝,元辰殿,供六十位太歲星辰,斗姥殿,供眾星之母斗姥元君,三清殿,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星宿殿,供二十八宿星神,靈霄殿,供玉皇大帝、天皇大帝、南極長生大帝、紫微大帝和后土皇帝等。
晚上留宿山上的旅店。我們下榻的那家旅店離大羅宮不遠,是“掛”在懸崖峭壁上的一幢7層樓房,我們就住在第七層。一般地方的樓房如果也是七層,那第七層就是最高層,而綿山則正好相反,第一層在路平面下,第七層則是最底下的那層。樓道的走廊一邊是客房,一面與對面高山隔溝相望,而腳下就是萬丈深淵此時此地,真正感受到了無限風光在險中的那種刺激,那種震撼,那種驚悚!平時說話聲音粗,買腿腳步重的大鄒,此時此刻也變得說話輕聲細語,抬腿蓮步輕移了。
綿山的很多人文景觀看上去都比較新,據說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山西的一位煤老板出資約7億元人民幣,對綿山的人文景觀進行了開發、修復,建造道教殿堂60余座,塑造神像600余尊,其規模在國內首屈一指。也正是有了這些巍峨挺拔、宏偉大氣的人文景觀,才使綿山有別于其他名山大川吧。
2009.01.24
關鍵字: 三官殿 三清殿 人文景觀 石牌樓 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