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縣民俗文化風俗
高平九蓮燈是流傳在我省晉東南地區的一種民間舞,是高平民間舞蹈中群眾最熱愛的一朵藝術奇葩,老友婦孺都會他幾場,深深扎根與群眾之中。
九蓮燈
高平九蓮燈形成,因無文字記載,難以究源,清乾隆三十九年(1775)《高平縣志》中記有:“上元,縣華燈,列爐煙火騰灼,蕭鼓喧鬧,群履丙夜嬉游,三更乃止。十六日鄉城男婦走”光緒六年(1881)庚辰六月《高平縣志》。“風俗”篇中記載:“上元的燈會,鄉婦洽游至城,必入署謁命婦,賜以花果,三日乃止”。“上元”即元宵,“花燈”九蓮燈也。說明當時九蓮燈已很盛行,起碼應在順治,康熙年間,至今已有三百年的歷史。
高平縣上店上村老藝人張得仁(1913年生)回憶,在他很小的時候,當時就流傳著“往前走,往后行,前面耍的是好花燈,琉璃燈,八角燈,圓禿轆轆西瓜燈,光禿碌碌白菜燈,后面跟著耍龍燈,映的滿街紅火火”的民謠。花燈指九蓮燈的前身,僅有現在九蓮燈的幾個舞蹈片段。隨著歷史的前進,民間藝人根據“八洞神仙為王母娘娘拜壽”,“孫悟空大鬧蟠桃會”的故事創編發展而成。初時由八名男青年表演,他們以長稠結花包頭,臉抹白粉、腮繪寶劍、芭蕉扇、笛子、花籃、蓮花、拂塵等法器,身穿繡有桃子、秋葉、葫蘆等,有中式對襖、系里絲絳,背插與腮畫法器相同的道具,分別代表呂洞賓、張果老、漢鐘離、曹國舅、鐵拐李、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八洞神仙。到了四十年代后期,高平店上村改為男女青年共同表演,而鳳和村則全是女青年表演,均為青年妝。
夜幕降臨,舞者身穿彩衣,每人端倆盞相同的“花果燈”又有花燈和果燈之別,花燈有牡丹、荷花、菊花、和梅花燈;果燈是桃、石榴、梨及香瓜果燈。街上行進時,由“飛燈”引導,鼓樂喧天,列隊西行,游于街市。每到一表演場地,先由飛燈饒場一周,然后開始表演,表演結束后演唱民歌小調及高平秧歌及流行歌曲,隨之擺出吉祥的字樣,如“天下太平”、“歡慶”等。
過去,還有這樣的表演:擺完字后,置于后場的花果山等突然分開,噴放煙火,孫悟空帶小猴從中躍出,相互撲打嬉戲,行猴步,耍猴拳,搶吃鮮果,逗笑取樂,即興表演一陣后又退回花果山中,整個表演結束。在飛燈帶領下,吹響牛角,另換場地。
舞燈是九蓮燈的主要手段。燈的舞法包括:“溜燈”、“甩燈”、“對燈”、“分燈”、“饒燈”、“晃燈”、“轉燈”等,藝人將舞蹈燈表演得快如風,穩如鐘。五彩繽紛的花果燈,在燭光的映襯下,鮮艷奪目,映紅了表演者的張張笑臉,而身影卻淹沒在夜幕中。多變的舞步,時隱時現,飄飄欲仙,富有詩意。
傳統的跑場線路也十分豐富,有“溜場”、“跑場”、“倒搭勾”、“小穿花”、“雙進行”、“剪子股”、“蛇脫皮”、“分場”、“一窩蜂”等,可任意組合、變化、畫面多多,使整個場面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高平九蓮燈的音樂伴奏基本上使用本村的“八音會”樂隊。鄉土氣息的音樂曲牌,熱烈火爆,高亢激越的打擊樂更增添了它的地方特色。這些民歌旋律優美、淳樸熱情,打擊樂粗獷豪邁,激越奔放,與舞蹈配合協調,渾然一體。
關鍵字: 九蓮燈 民俗文化 高平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