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綿山:步步有景景景有典
綿山:步步有景 景景有典
綿山,亦名綿上,后因春秋晉國介之推攜母隱居被焚又稱介山。綿山步步有景,景景有典,其奇巖、險道、秀水、古柏、唐碑、宋塑、名剎、巨宮,以及流傳千年而不衰的寒食清明習俗,組成了綿山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使人因目不暇接、思緒萬千而留連忘返。
綿山之所以享譽海內外,千百年來登臨者絡繹不絕,在于它步步有景,景景有典。欏嚴會、李姑巖、蜂房泉、天橋、朱家凹、抱腹巖、小蜂房泉、銀公洞等數以百計的天然巖洞,堪稱奇觀。以及流傳千年而不衰的寒食清明習俗,組成了綿山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使人目不暇接、思緒萬千而留連忘返。
目前已經形成龍頭寺、龍嵴嶺、李姑巖、蜂房泉、大羅宮、天橋、一斗泉、朱家凹、云峰寺、正果寺、棲賢谷、介公嶺、水濤溝、古藤谷等十四個景區,全部游覽一般需要3到5日。
綿山:步步有景 景景有典
綿山之奇:抱腹巖絕無僅有
綿山有以抱腹巖、蜂房泉、李姑巖、欏嚴會為主的大小巖洞百余處之多。其中抱腹巖最是奇特,“腹”抱二百余間殿宇館舍及一兩萬名游人于其內而不滿!巖中有寺,稱抱佛寺,即云峰寺,為初唐遺物。殿中有“空王佛”等塑像,都深嵌在巖壁石窟中的佛龕內。明末清初大學者傅山贊嘆:“閱名山多矣,無如此石凌空,生成的一片袈裟十方圓蓋;瞻佛像巍然,自有真神出現,修煉來三花聚頂,五氣朝元。”
綿山:步步有景 景景有典
綿山之險:壁立萬仞怪石嶙峋
綿山之險,在于從巖溝直插巖上摩斯塔的直上直下的險路。據唐代詩人賀知章題記,他當年登山先是由寺僧用布將他從巖溝拽到棋盤洞附近,再由棋盤洞攀云梯到云峰寺下,而后又沿120級和60級石階到鐵索嶺下手抓鐵索登上鐵索嶺,并一直上到摩斯塔頂。這500余米的路程幾乎都是75度的絕壁,其驚險程度比華山千尺幢毫不遜色。此外崖壁開鑿的古棧道,頭頂峭壁高聳入云,腳下溝壑深不見底,攝人心魄。
綿山:步步有景 景景有典
綿山之景:大羅宮歸來不看觀
綿山的道觀、寺廟都是建在刀削斧劈般的山壁上,高大的建筑半邊懸空,給人一種凌空飛架的氣勢,大羅宮也不例外。“三清上,曰大羅。”大羅為道家的最高境界。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迭閣,青墻金瓦,畫棟雕梁,建筑面積達三萬余平方米,為“天下第一道觀”,可與布達拉宮媲美。包括幾乎所有道教神仙的殿閣共十三層,集道教殿宇之大成。游覽大羅宮,如步步臨仙境,步步升高。
綿山:步步有景 景景有典
綿山之秀:蒼翠如黛景如畫
綿山秀色,首推水濤溝一帶。溝前說法臺,形似香爐,蒼翠如黛,聳立于兩山之間,環繞于石洞水中,夏秋季節常有彩虹升起,景色如詩如畫。明代國子監司朱子俊曾寫詩贊道:“臺嘗說法少人通,介立青螺兩壁中。霹靂一聲聊當喝,驀然驚起澗中虹。”還有摩斯塔觀云海日出,龍頭寺看落日霞光,更為綿山一絕。
綿山:步步有景 景景有典
綿山吃住:住在懸崖上吃在巖溝邊
游覽綿山,除感悟綿山深厚的歷史、宗教、人文文化外,綿山的住宿與就餐也別具一格。綿山所有賓館都為懸崖賓館,半臨懸崖半凌空,因此綿山住的特色就是懸在崖上。
當然,綿山的菜肴也是獨具特色,其中最負盛名要數秦王宴。這道菜源自唐武德年間秦王李世民打敗宋金剛之后,犒賞三軍,大擺宴席,俗稱秦王八大碗。還有比較有名的將軍宴、士兵宴。如果想換換口味,這里還有清淡的寒食系列食品。
在品嘗美味珍饈的同時,您可以體驗到的是綿山每座懸崖賓館餐廳,都懸掛在距離幾百米以上的巖溝上,在這個高度上除了在懸崖餐廳的就餐者外,就是那些令人神往的輕盈雀鳥了。
關鍵字: 介山 山西 春秋 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