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勝堡
在大同與內蒙古交界的邊墻內,有一處歷史上曾經輝煌過的古代城堡。這里,古城堡的輪廓依舊,一看到黃土霍徹起來的充滿古韻的城堡,便讓人感到走進了歷史中。
得勝堡位于大同城北40公里處,是外長城的重要隘口。這里,如今依然是山西與內蒙古的地域分界線。地處歷史上的邊塞,邊墻依舊,堡城依舊,讓人由衷地感受到了歷史滄桑的氛圍。
從遠處望去,這是一處方方正正的城堡,黃褐色的墻體把城堡內的民居圍裹起來。陽光下地墻體黃土燦爛,一架老牛車走在邊墻的墻腳下,慢悠悠地向城門內走去。墻體盡管城磚剝落,但卻依然偉岸、雄渾,像一座歷史的豐碑聳立在人們面前。城門處開闊的原野更加烘托了這古得勝堡的非凡氣勢。
城門洞開,從門洞透視過去,堡內建筑一覽無遺。門洞上方鐫刻quot;保障quot;二字,當地人說,這是南門洞。北門洞上方還刻有quot;得勝quot;二字。原來,這得勝堡是明代嘉靖年間修建,是為了抗擊當時南侵的蒙古瓦刺而建。得勝兩字自然告訴了游人,這是抗擊入侵者的部落得勝凱旋的地方。在我身邊兩邊垂直而立的高達十多米的土墻體,似乎像守衛堡門的哨兵,對進入堡門的人們行注目禮。
得勝堡內,是當地居民居住的地方,從民居的建筑上看,邊墻上的城磚在這里派上了用場。碩大的城磚用于民居房舍的墻體、院墻上,構筑成了一處又一處的房舍,為居民的安居樂業發揮著另一種作用,這也算是物盡其用吧!
在城墻內的正中央處,有一座高居的四方形壘臺。高達五米六的頂部為平面。當地人說,這就是當年駐兵的點將臺、指揮臺。認真觀察,四周城堡完整地包圍著這一點將臺,軍事上的需要使它更顯雄偉高大起來。這一戰爭的產物,如今也只能成為被人們觀賞的景觀了。歷史上的遺跡,能帶給今人多少的啟示呢!
沿著邊墻的土地走去,隨處散落著殘磚碎瓦,石雕獸頭、柱礎基石等歷史的遺蹤。當地的老鄉還告訴我們,明代隆慶年間,明朝與蒙古韃靼部化干戈為玉帛,交往開始密切起來。得勝堡邊城也開始了新的局面。由于訂立了互市盟約,貿易在這里興盛起來,成為大同邊塞一處重要貿易市場。這處市場,把中原的絲綢、茶葉、鹽巴、糧食等運往蒙古及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而蒙古及少數民族地區的牛、羊、馬、皮毛貨物輸入中原,互惠互利,使這里日漸興旺起來。
走出得勝堡,堡門側由柵欄圍成的羊圈散發也一種土腥氣味,而城堡外的一座殘破的石獅孤獨地挺立在田野里hellip;hellip;歷史走進現代,如今的是勝堡已成為大同邊塞旅游中吸引中外游客的一處新景觀.
關鍵字: 內蒙古 少數民族 得勝堡 點將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