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蓮寺
古寺初建于北齊天寶年間,是在慧遠草創后,經北齊、北周隋、唐修建而成的,為佛教彌勒凈土宗寺院。主要建筑有正殿、南殿。正殿內佛壇寬大,建筑除留有少量宋代遺構外,已被后人修補得面目全非、但殿內所存唐代彩塑6尊,是全國現存唐代寺觀塑像三處70余尊中的一處6尊,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這些塑像面容豐滿,肌肉健美,身式微曲,姿態自然,皆與唐塑風格一致。尤其是釋迦牟尼彩塑一尊,高約4米,雕塑精細,金光映人。其右手的處理自然妥貼,頗具重量感,與西方名畫《蒙娜middot;莉莎》具有相通之處,藝術價值極高。南殿彩塑12尊,風格上沿襲唐風,注重寫實,生動傳情。唐碑《硤石寺大隋遠法師遺跡記》碑首佛殿圖一幅,是已發現的我國古代建筑史上罕見的實物資料。南殿面闊三間,內置彩塑十二尊,其中佛壇前部五尊為宋塑。居中為結跏跌座于蓮臺的釋迦佛,兩側為侍脅文殊、普賢二菩薩及迦葉、阿難兩弟子,雕刻手法仍沿襲唐風。碑首線刻彌勒佛殿圖(亦稱彌勒講經圖);它所顯示的佛殿,布局完整,山門、圍廊、講壇、佛殿莫不具備,是研究唐代寺院格局和形制的最好資料。北大殿有文殊、普賢、釋迦等唐代塑像,為寺中珍品。新寺創建于隋代,原為慧遠禪師說法道場,宋以后為天臺宗道場。寺分三院,一院為藏經樓,二院為大佛殿,三院為大雄殿。寺院中天王殿、藏經樓、釋迦殿、羅漢樓、地藏樓及經堂、僧舍、高低錯落,左右對稱,掩映在幽靜雅潔的環境中。藏經樓五間,藏有從唐至元歷代佛經700函5000余卷,惜經兵燹火災,散落殆盡。二院大佛殿、羅漢樓、地藏樓有宋代彩塑37尊及500羅漢名號。大雄殿于日軍入侵中國時燒毀,正在修復中。釋迦殿古樸大方,雄偉壯觀,懸檐歇山頂,頭拱肥碩,飛檐騰空,當為宋代所建。殿內塑釋迦佛本尊坐像及文殊、普賢二弟子,東西配殿上各塑廣法天尊,十六羅漢和地藏王、十殿王像,個個威嚴肅穆,栩栩如生。雖然廟堂殿宇中有的局部破損,但仍不失為一處較完整的廟宇。新寺內宋代建筑的大殿古樸大方、壯麗雄偉,是標準的宋代建筑。寺內,石碑林立,唐、宋、元、明、清古碑達70通,分別矗立在中大殿,大雄寶殿附近。
關鍵字: 凈土宗 大佛殿 天臺宗 青蓮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