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沼飛梁
位于晉祠圣母殿前,造型優美,是一座精致的古橋建筑。北宋時與圣母殿同建,為我國現存古橋梁中的孤例。四周有勾欄圍護可憑依。
古人以圓者為池,方者為沼。因沼中原為晉水第二大源頭,流量甚或大,游魚甚多,所以取名魚沼;至于所謂“飛梁,本著“架橋為虛,若飛也、“飛梁石磴,陵跨水道的說法。沼內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頂架斗拱和枕梁,承托著十字形橋面,就是飛梁。東西橋面長15.5米,寬5米,高出地面1.3米,東西向連接圣母殿與獻殿;南北橋面長18.8米,寬3.3米,兩端下斜至岸邊,與地面平。整個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大鳥,故稱“飛梁。飛梁始建于年代不詳,但至北魏時已存在。《水經注middot;晉水》記道:“山海經曰:懸甕之山,晉水出焉hellip;hellip;后人hellip;hellip;蓄以為沼,結飛梁于上。
飛梁南北橋面的東西兩側,原來也有師質臥獅一對,但現在只留下東北和東南端的兩個。造型生動,均作與幼獅嬉戲狀。似與飛梁為同時遺物。
對于飛梁,古時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在最初崛(山圍)山多福寺創建時,因那里什么都好,就是沒有水。山僧不得不求助于五臺山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念其心誠,施一錦盒,再三叮囑,不到崛(山圍)山中不得打開。山僧一路艱辛,走到上蘭村,耐不住性子,竟偷偷開一小縫看里面究竟裝著什么,突然兩條小龍騰空而去,一條就落到上蘭村竇大夫遇難處,變成魚沼。最后還是苦了崛(山圍)山,沒水。山僧氣得將錦盒扔在施工現場,還算不錯,錦盒掉到石縫中,居然變成一個淺淺水井。直到今天,山僧住持就以這一淺池為生活用水。
關鍵字: 五臺山 古橋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