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兵故里蒿峪村
距陽城縣城東北10公里處,是坐落于蘆葦河東岸、九泉山下的蒿峪村。該村東連潤城柏溝,西接町店柴凹,南鄰本鎮美泉,北靠町店桃坪。侯月鐵路橫貫南北、八芹公路穿村而過。交通便利、環境優越,礦產豐富,村大人多。它是明代威鎮邊關的掛印總兵馬芳故里,也是澤州古今聞名的冶煉鑄造之鄉。蒿峪古稱蒿谷里,因村落地處河谷,村周和山野多長有蒿草而得名。古人因嫌“谷字有“夾道和“困境之貶意,故于清乾隆十七年更名為蒿峪村。據村內大廟碑文所記,早在隋唐之前,這里就有先民居住生息。宋、元時期,人口增長,村落擴大。明代以后,隨著采礦冶煉和鑄造的發展,逐步走向了鼎盛。千百年來,蒿峪村民用自己勤勞而智慧的雙手,創造出燦爛而輝煌的歷史。
在中國古代的煉鐵鑄造業中,澤州對采礦、冶煉的發明有著重要的貢獻。蒿峪村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成為元代之后當地煉鐵業迅猛發展的佼佼者。上世紀三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本村發現了兩處地下修筑的土圓爐冶煉遺址,和《陽城縣志》所記載北齊時代的“地下土圓爐煉鐵情況相吻合,證實了蒿峪古代冶煉發展的悠久歷史。從金末開始,蒿峪先民開始使用方爐坩堝煉鐵技術,極大地提高了冶煉的生產效率。至明代中葉,蒿峪的鑄造業隨著冶煉的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不僅能生產出優良的鐵鍋、茶壺、火鍋等生活用具,還能生產出鋒利的鐵犁鏵、鐵鍬、鋤頭等生產工具。在蒿峪生產的鐵貨中,最著名的產品鐵蒸籠,幾百年來在中國北方各省暢銷不衰。史料記述其“設爐熔造,冶人甚眾,又鑄為器者,外販不斷。當時冶煉鑄造業的繁盛可窺見一斑。挖煤煉鐵給蒿峪人帶來了生活上的富足,不僅有錢用來修房蓋屋,倡建廟宇戲臺,而且還設立私塾、興辦學堂,鼓勵孩子們讀書求學。如明末時期巖底的馬家、后頭爐上的鄭家等許多富戶均設有自己的私塾。他們遵循“家有黃金萬兩,不如有個讀書郎的古訓,聘用有才學的先生來教育自己的子弟。明清兩代,村里曾出過貢生、監生等文人學士60多名,但當數明代鎮守三關的掛印總兵馬芳最為著名。
馬芳(公元15171581年),字德馨,號蘭溪,自幼學文習武,身高體壯,神力過人。15歲時,因怒殺鄉間惡棍浪跡他鄉。于嘉靖庚子年(公元1540年)投歸大同總戎周尚義部下,從此開始了長達45年的軍旅生涯。他胸懷大志,膽略超群,決勝千里,戰功顯赫。《明史》有:“芳起行伍,十余年為大帥,“大小百十接,身被數十創及“威震邊陲,為一時將帥冠等記載。他一生曾得到九次升遷,最后累官至薊州、宣府、大同三關的掛印總兵。明萬歷九年,在抗擊外敵入侵的戰斗中,因調兵遣將,操勞過度患急病而亡。他逝世后,朝廷以其功高九陛,勛至九重,威震九塞之榮,頒旨官贈其父馬文通、祖父馬剛、曾祖父馬山為光祿大夫。追封其母趙氏、祖母潘氏、曾祖母郝氏為一品誥命夫人。并下旨在蒿峪村為馬芳大將軍修建“總兵府第,以昭其功,榮耀鄉里。而且馬芳后代也秉承父業,大有作為,其長子馬棟、次子馬林分別晉升為寧武和遼東的掛印總兵。此后,其孫子也代代相傳,有的還遠調甘肅擔任嘉峪關總兵,繼續為保衛國家的邊疆安寧鎮守于邊關。
現馬芳的總兵府第早在戰爭年代被毀,但其當年出生的馬家大院卻較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北房為三間出檐樓,左廂房由石梯可通樓上,建筑簡潔而莊重,只是右廂房損壞較嚴重。該院大門內,迎面為高約2.2米、寬1.3米的整塊青石照壁,上部刻著陰陽八卦,中部為梅花鹿,下部是兩只奔牛,左右為菊花和牡丹,刀法嫻熟,雕刻精美。據說是清初時由馬芳在大同的后代來蒿峪祭祀祖宗時所立。
與馬芳故居同時期或較晚的明清民居建筑,還有樓高院寬的郭家大院,風格別具的甄家大院,木雕精美的后頭爐上院和莊重古樸的馬家新院。郭家大院規模宏大,頗為壯觀。院落的門楣窗隔做工精細,屋坡樓道建筑考究。其北房建在四層石階高約一米的臺基上,為蒿峪少見的立柱出檐廳房。蒿峪村另一處最有特色的古代民居,是建在村中主干道旁的甄家大院。該院北房為左右高中間低的插花樓,東西為形制規整的出檐房。樓欄、門窗雖然簡潔,但卻顯得典雅大方。村人說該院的房主甄家祖上,歷史上曾出過一位四品府衙官,才修建了這座村中唯一的官家住宅。
蒿峪村現存的磚木結構民居四合院,大都為明清時期的富戶或有身份地位的人家所修建。而村內的普通老百姓,當時大多是就地取材,使用河石、鵝卵石或煉鐵坩堝筒砌筑的院墻和住房。行走在村中彎曲狹窄的街巷中,會驚奇地發現,無論是在古街官道旁,還是在胡同院巷中,幾乎都是利用這些特殊建筑材料修砌的院墻和老房。這些形態多姿的堝筒院落,緊密相依,高低錯落,不僅給人以蒼樸厚實之感,而且還有一種別樣的壯美。這種獨具特色的堝筒民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觀賞價值。完全可以向其它省(區)公布的所謂“石頭村、“土坯城那樣,把蒿峪命名為中國獨有的“北方堝筒民俗村。
據村內老人講,蒿峪村當年的寺廟建筑也十分豐富,從元代至明清,村里曾建有成湯廟、東嶺廟、祖師廟、靈關廟、三官廟、菩薩廟、山神廟、東寺、廣茲庵等十余處廟宇。其中最龐大的建筑是建在村中的成湯廟和屹立在山巔之上的東嶺廟。成湯廟創建于元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該廟一進兩院,主要建筑有山門、過殿、舞樓、拜亭和大殿,布局嚴謹,風格獨特,建筑宏偉。不僅殿檐斗拱、楣梁木雕做工精細,而且柱礎石刻、神臺磚雕也十分考究,堪稱是當地最為有名的一座廟宇。但時過境遷,這座始建于元代的精美建筑早已被拆毀改建了學校。而建在山崗上的東嶺廟也已是殿宇坍塌,雜草叢生,唯有廟東高聳的五層藏經樓和廟南山門前的千年老槐樹,還見證著蒿峪古村曾經有過的輝煌。
關鍵字: 侯月鐵路 蘆葦河 蒿峪村